古人玩“文创”-z6尊龙旗舰厅
近来,各大博物馆的精彩文创产品引发追随热潮,我有不少朋友都成了故宫文创与敦煌文创的粉丝,一有这两家的新品上市,立刻去争着买,到手了就在朋友群里开心炫耀,如果晚了一步没能第一时间入手,则要懊恼半天。
不过,春节将至,似乎还没看到特别精彩的迎春周边。须知,传统节日有一个极其美好的风俗,那就是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特定的主题纹样,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在节日当天穿戴“扣题”的服饰,于是既塑造了各个节日的鲜明风貌,又刺激了消费市场,拉动了内需。即使在寒冷的冬日,古人一样有办法把这个游戏玩得兴致勃勃,其中最让我们意外的,无疑是“颁历”那一天也有限定的象征图案。
对于古人来说,由皇帝颁布新一年的年历是一项非常重大的事件,要在紫禁城中举行天子与百官共同参加的颁历仪式。这项隆重典礼在农历十月上旬的某一天举行,当天,宫廷内外众人的服饰纹样、佩戴饰品便都要扣合这一主题,讴歌风调雨顺的太平盛世。可是历书不好表现啊!于是,就用荔枝来谐音“历”,以八宝、荔枝、卍字、鲇鱼合成一个组合图案,寓意“宝历万年”。用今天的话说,古人真会玩啊!
及至冬至日,也有专门的寓意图案“绵羊太子”,是一位骑在绵羊上的小男孩,象征“阳生”,即白昼从此一天比一天长了。于是,就在冬至这一天,人们不仅服饰上要出现这一图案,而且还要在居室里悬挂绵羊太子的画幅。
一进腊月,那就更热闹了!在明代宫廷,从腊月一直到正月,都时兴带小葫芦耳环,或簪钗头吊挂小葫芦,同时穿着织有金葫芦纹的锦衣,象征瓜瓞绵绵,福寿长远。到了清代,则有新的流行出现,京都女性讲究自除夕至正月,在发髻上簪插红绒石榴花,花下还要坠个小金元宝的流苏。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是中国人最盛大的狂欢节,宋时,这一夜,除了各式花灯之外,最吸引人目光的便是女性头上小花丛一般繁闹的应节头饰。摇曳在女性鬓畔的小饰品,第一不能缺席的是各式橄榄大小的袖珍灯笼,当时叫“灯球”,挑在钗头,形成独特的上元节专款步摇。此外还有小小的梅花枝与柳条,以及飞蛾、蝉、蜜蜂、蝴蝶等,总之是满头花饰,摇摇袅袅。
农历正月一般都会与一个重要节气重合,那就是立春,而立春也有着自己的主题饰物,南北朝至唐代为春燕,家家户户都要用金箔银箔或彩纸剪成燕子,贴在门窗上、屏风上,或者穿到钗头,呼唤燕子准时带着春天归来。到了唐宋,则转为“春幡”,人们利用各种材料制成小小的幡条,巧手的女子甚至能用碎珍珠穿成“珠幡”,挂在钗头上,一起招引东风。当天上朝时,天子会赏赐百官金箔银箔的小春幡,于是,下朝后,皂靴玉带的直男官员们个个都是乌纱帽上春幡飘飘。那时还有一项美丽惊人的风气,女性会利用一年里做针线活剩下的布帛、丝线零头做成小春幡,系到花树的枝头,祝愿人生与春天都能够长久的灿烂。
今年,竟是立春与除夕在同一天,真是难得的巧合,若在古人那里,当天的饰物,便是春幡、飞燕与葫芦、飞蛾以及“万年吉庆”、“福在眼前”等等吉祥图案荟萃为一景了!这会是多么喜庆的气象啊,想一想都让人开心。所以,如今大家抱怨传统节日没特色,春节缺乏“年味儿”,实在是我们自己的过错,是我们放弃了曾经的美好风俗。
春节还有节令花卉,那就是梅花、兰花与水仙,也有指定的香果,包括佛手、香橼、橘、苹果等。最近,我的朋友们便纷纷网购佛手、香橼,作为芳香居室的“闻果”,雅兴不浅。圣诞节前夕,我看到商家推出各式各样的应景小首饰,驯鹿角吊坠的项链啦,圣诞树、铃铛、雪花的耳钉啦,样样可爱。然而,中国自古就是逢节必有专题饰品的啊!如果哪位设计师做出个小佛手耳环以迎春贺岁,那也不输人家的圣诞树耳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