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z6尊龙旗舰厅 文化 > 正文

一百年,青春万岁,好“戏”连台-z6尊龙旗舰厅

日期:2021-12-16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我们最大的创作特点,是紧贴时代脉搏,服务社会,推出了一大批反映历史、反映人民心声的优秀作品。”
记者|孔冰欣


  上世纪初至30 年代,风云激荡。五位出身不同、经历各异的青年作家柔石、胡也频、李伟森、冯铿、殷夫“百川归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虽然为信仰献出了生命,却无悔吹响了《前哨》;

  同样波澜壮阔的岁月里,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胡适,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群星熠熠生辉,彻底点亮了《觉醒年代》的上空,热血奔腾;

  难忘曾经的《光荣与梦想》,自独立湘江到开天辟地,毛润之积极投身革命运动,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参与了创建中国共产党。秋收起义挺进井冈山,反围剿后被迫长征,三大战役正道沧桑,气势昂扬跨过鸭绿江……一个新中国,终于真正屹立在东方。

  此百年,青春万岁。

  2021,好“戏”连台。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高光时刻,在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城市,一所专门培养艺术人才的高校——上海戏剧学院,积极响应时代主旋律,先后创作诸多“红色浪漫”的优秀作品,颂盛世芳华,风采飞扬。上戏人的身影,频频“出没”于荧屏、银幕、舞台。比如,倾情推出大型原创话剧《前哨》;爆款电视剧《觉醒年代》的主演于和伟、马少骅,都是上戏的校友;《光荣与梦想》里中年毛泽东的扮演者佟瑞欣,也是从上戏的校门走出的。

  以赤子之心、专业素养、创新精神攀登艺术的高峰,站在历史的潮头,上海戏剧学院许下诺言:要不断超越自我,要不断回馈人民。


《前哨》是怎样吹响的


  有付出,便有回报。《前哨》是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一部大戏,问世后果然广受好评,列入上海市“建党百年”“全面小康”主题首批重点文艺创作项目,入选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创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季”、上海市文旅局和上海国际艺术节“2021上海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以及北京“大戏东望2021全国话剧展演季”。

  身为《前哨》的编剧,黄昌勇对三轮演出下来的“成绩单”还是比较满意的。《新民周刊》记者获悉,有关领导、专家和媒体认为,这部剧作通过反复打磨,已经接近精品,具有鲜明的海派特征、时代特点。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绝非“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而是一票难求,是青年观众选择主动进场看并且被深深感动的。

  在接受《新民周刊》专访时,黄昌勇告诉记者:“我们和北大百年讲堂联系得差不多了,明年4月,《前哨》将赴京演出两三场。之后,计划一路南下,全国巡演,再演个二三十场。最后,到上海‘收尾’,演到明年‘七一’左右结束吧。也在考虑是否排练学生版,或者把z6尊龙旗舰厅的版权转移。”

  《前哨》的成功,是整个团队的功劳,汇合了集体的智慧。不过,毋庸置疑,幕后的灵魂人物,还数黄昌勇。所以,这称得上是一部难能可贵的、“编剧中心制”的话剧。

  创作的种种细节、花絮,黄昌勇娓娓道来,仿佛历历在目:“我们是虚心接纳一切合理意见,然后做出妥善修改。在上海大剧院演出的版本,比之初始版本少了快20分钟,但我也没什么舍不得的,当砍则砍。”

  正式演出前,黄昌勇担心过。比如,龙华的灼灼桃花,是贯穿《前哨》全剧的一个鲜明意象,而导演马俊丰大胆在剧末处洒了个“漫天漫地”,配合多媒体的背景,让黄昌勇觉得有些“怕怕”的——“这一看就是‘人工痕迹’,观众会觉得我们夸张、造作吗?但是,我想了想,决定让马俊丰放手去做。不料,这一幕击中了观众,他们说,桃花纷纷扬扬地飘下来,联想烈士的牺牲,蓄积已久的泪水,一下子忍不住了,跟着桃花一道坠落,‘声势浩大’。”

  虚虚实实,舞台艺术的反馈难以预测。除了桃花,《前哨》别出心裁的套嵌式结构、不拘一格的“穿越”手法,也曾招来若干老领导、老专家的质疑:红色题材总是很严肃的,突然搞得“盗梦空间”似的,是否过于先锋?结果证明,这样的处理非但不是不妥当的,而且令观众耳目一新。当代的大学生,可以和上世纪30年代的鲁迅沙龙直接接触;迅哥儿讲着讲着,手一搁,居然就搁在了当代青年的肩膀上——谈及这类“神来之笔”的小插曲,黄昌勇的眼睛里闪着光。“其实啊,2021是个‘穿越年’。电影《你好,李焕英》、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都有穿越的元素。而红色题材设置‘戏中戏’的叙事,我个人以为是开先河的。”

  在写作男主群像的《前哨》之间,实际上,黄昌勇笔耕不辍,还担任了黄梅戏《不朽的骄杨》的编剧。“骄杨”,顾名思义,指的是“大女主”杨开慧同志。“去年3月,《前哨》大纲都定了之后,我才有精力去写‘骄杨’。创作黄梅戏,对我而言是‘串行’,当时也没考虑很多,想好人物、情节、角度,然后就是写对话、写唱词。必须说明的是,因为这是韩再芬老师首部担纲导演的戏,所以她本人后来又下了大工夫做进一步的改动、完善。”

  总的来说,《不朽的骄杨》的结构,与《前哨》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安排了吃重的狱中戏,都有巧妙的插叙、倒叙。“绝境开慧”“芳华开慧”“湘恋开慧”这三株身处不同年代的“骄杨”,串起了信仰坚定、炽热执着、忠贞不渝的一生。“我最早写好的这个框架结构,还是保留下来的。这部戏大概明年会来上海演出。”黄昌勇表示。

  他还向记者稍稍“剧透”,现在,自己正在构思另外一个话剧,关键词是“延安”。“这是一部拥有众多人物原型的虚构作品,主要讲述几个青年人从上海到延安一路上悲欢离合的故事。有谍战成分、有戏曲元素,希望明年5月前先把剧本拿出来。”

  以《觉醒年代》、《前哨》为例,黄昌勇总结了创作“红色浪漫”的秘诀。“我们不要先贴标签,这是红色的,那是黑色的,不要让红色题材变得概念化、简单化、粗糙化乃至鄙陋化,从而引起年轻观众的反感。作品只有好坏之分,唯有心怀理想,埋头耕耘,才能自然生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创作需要天赋、需要灵感、需要积累,更需要真情实意,不完全受理性驱动。‘内在’大于‘躯壳’,死抠教科书,死抠技巧性却不走心的东西,是舍本求末。我相信,观众在看《觉醒年代》,包括在看《前哨》的时候,未必一直自我提醒,哦,这是很红的、很革命的。尤其是年轻观众,他们最朴素的直观印象是:人物是青春的,剧情是打动人的,我有共鸣,我对国家的感情通过这个作品被激发出来了。”

  诚然,“内在”是极其重要的。文艺作品的核心是什么?不是明星,是剧本。剧本剧本,一剧之本。针对记者关于“编剧”的提问,黄昌勇答道:“从基本现状判断,中国的编剧,似乎显得比较边缘化。一个剧组里,谁咖位大,就听谁的,于是出现了演员甚至可以指挥导演的怪相,也出现了打着‘二度创作’的大旗,肆意‘修剪’(践踏)剧本的怪相。当然,从另一个方面讲,影视艺术和舞台艺术考验综合能力,而我们的很多编剧,能力上显然是欠缺的。解决的办法是,导演必须理解、尊重编剧的创作意图;编剧必须勤修‘内功’,实力为王;大家友好协商。如今,国际上也有一个趋势,即编导一体化,如此,能确保作品原汁原味不走样。我觉得我们需要这样的通才。”


导演系六十华诞,桃李芬芬


  《觉醒年代》、《前哨》等影视剧、舞台剧让观众破防,同样带有“上戏烙印”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更让观众倍觉惊艳。台前,于和伟、邓伦、胡歌、黄豆豆、韩雪、刘威、宋佳、万茜等众多上戏校友纷纷出镜;幕后,运筹帷幄的功臣名单里,副总导演沙晓岚、戏剧执行导演白皓天、戏剧导演谢可、影视导演高一功、戏剧制作人孔庆尧及李博文等,亦为上戏培养的英才。

  此外,和黄建新联合执导了口碑之作《1921》的郑大圣,被许多观众拿来和《觉醒年代》作对比的《理想照耀中国》的总导演傅东育,豆瓣评分高达9.1的电视剧《功勋》里“李延年”单元的导演毛卫宁,依然还是“上戏人”……上海戏剧学院,着实是桃李满天下,好演员多,好导演也不少。

  甚巧,近期,上戏导演系喜迎六十华诞;至11月30日,导演系建系六十周年主题活动暨导演教学研讨会隆重举行,领导、师生及校友代表欢聚一堂,一同纪念、回望导演系60年来的发展历程,一同诉说愿景、绘制蓝图,掀起连月来系列活动的精彩高潮。

  在汇报发言中,导演系负责人卢昂全面总结了导演系60年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教学工作成绩经验,深入分析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导演系面临的形势任务,系统阐释导演系发展的目标与定位、方法与策略,也勇于直面发展中的问题,给出思考。他明确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扎根本土、放眼世界、融贯中西、勇于创新”的艺术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其提供最完好的艺术创作实践基地;放眼全世界,聚集全球最优良的师资力量于一体”的教学理念及“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创造性融合”的教学特色。未来导演系将秉承中华美学精神,融合世界戏剧优长,创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表导演学派”,培养有情怀、有担当、技艺全面、勇于创新的德艺双馨“至善至美”的复合型导演艺术人才。

  黄昌勇对导演系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要发扬传统,发挥优势:持续推进戏剧与影视学一流学科建设和新文科建设;发挥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创造性融合优势,形成上戏导演系特色品牌,将人才培养推向更高水平;不断增强服务国家社会能力,坚持把创作过程融入教学环节,坚持服务城市文化建设和国家文化走出去。二是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优化师资结构,加快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扩大国际化办学格局。

  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谢巍则希望,导演系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坚定初心,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擦亮底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角色,培养一流艺术人才;彰显特色,服务上海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洪流中,导演系要守正创新,继往开来,牢牢把握艺术人才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灵魂,构筑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阵地”,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上戏建设国内一流、世界领先艺术院校的崭新征程不懈奋斗、一往无前,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在随后的导演教学研讨会上,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刘庆主持了主题发言环节,导演系老领导郭东篱、张仲年、苏乐慈纷纷表达了对建系六十周年的祝贺,也对导演系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相关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导演系本科及研究生培养情况。受邀作主题发言的老师们,皆在表达祝贺的同时,对戏剧影视导演专业在学科建设等方面给予了肯定。自由发言部分,导演系资深教师、学校职能部处负责人畅所欲言,为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导演系部分珍贵的党支部史料,亦被移交至现任党总支了。

  本次导演系建系六十周年主题活动暨导演教学研讨会,还重磅发布了几项内容: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原创演出剧目集(第一辑)正式发布;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导演领军人才培训班将面向全国免费招生。

  六十载艰苦创业,不忘初心;六十载春华秋实,硕果累累;六十载守正创新,弦歌不辍。导演系党总支激情号召全体师生牢记昨天的筚路蓝缕,勇挑今天的使命担当,追逐明天的伟大梦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在第二个甲子创造新的辉煌。


美轮美奂,虹膜的震撼


  文艺工作者们要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编剧、导演、演员这“三驾马车”齐齐发力。但人类到底也是审美的动物,直抵虹膜的震撼,往往才是“一见钟情”的“大杀器”,继而令观者甘愿流连、细品倾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年“七一”前后,一台名为《永远跟党走》的主题光影秀在黄浦江两岸上演。短短五个晚上,即使遭遇暴雨,亦吸引了约340万游览人次,燃爆了朋友圈——

  “走遍全球,上海黄浦江畔的灯光秀最靓!”

  “浦江两岸这么美,作为上海人真自豪!”

  “要是此刻,我也能在上海,该有多好!”

  光影秀,是灯光、影像画面和音乐共同组成的城市交响。从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开始,到2020年进博会开幕,再到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台备受瞩目的主题光影秀,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的谢渝熙、郭金鑫和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的罗威,以“三元连发”之势,组成黄浦江光影秀创作的黄金cp。

  大家都好奇:光影是从哪儿打出来的?上海舞台技术研究所首席灯光设计师谢渝熙介绍,先要爬上浦江两岸“叫得出名字的高楼大厦顶楼,看看哪里可以装灯”,“我们主创团队,起码爬了三五十幢高楼”,其中最高的无疑是“上海之巅”上海中心,“上海中心高632米,最高的70米没有电梯,只有那种直上直下的扶梯……最终,我们考虑到负载、安全等因素,在顶上常设了两台100瓦全彩激光灯”。

  在北外滩上空,党徽、石库门、中共一大会址等图案以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字样,则由无人机逐一闪现。

  光影秀的开篇,是一道贯穿浦江两岸的红色光路。获得过“上海工匠”称号的谢渝熙解释:“这就好比剧场里的预备铃,这道光会闪五次,意味着倒计时5秒。”

  在创作时,团队须考虑两个视角:一个是浦江两岸游客的观赏视角,“在浦西,是以外滩观光平台这个视角面向浦江;在浦东,是以滨江公园为视角”。另一个是视频拍摄呈现视角,“最终官宣视频是幻维数码拍摄剪辑的视频,我们充分考虑了航拍的视角观感”。

  实地视角位置的选择,基于大数据。“我们了解到,2019年国庆期间有1200万人次参观外滩,其中人数最集中的地方就是南京东路外滩——大家最喜欢的,就是我们选定的。”

  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师郭金鑫,则在团队中负责浦江两岸各楼宇媒体墙影像以及部分建筑墙体灯的视频设计。

  浦江两岸的建筑,各富特色,风格多样。浦西外滩是近代历史凝结的上海,浦东沿岸是改革开放造就的上海。在这个区域呈现的光影秀,是以历史为背景展开的时代画卷,演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宏大主题。

  而郭金鑫面临的挑战,来自两个方面:

  其一,文本所提供的画面要素过多,必须在实施时确保人们看到的东西有焦点,不凌乱分散。基于此,视频团队采用了多屏联动、拓展空间的方式。例如:在1949年开国大典的画面处理中,将主画面放在白玉兰大楼的媒体墙上,其他楼宇的媒体墙采用人群欢呼的画面,与主画面相呼应,使观众的视角被主画面所吸引,同时拓展媒体墙的联动空间。

  其二,大部分媒体墙的分辨率及帧率不高,画面尺寸也不统一,为影像的技术处理带来很大的难度。怎么办?视频团队在设计过程中尽量避免在这些楼宇墙体上使用过于复杂的图像和运动过快的影像;所有的画面也都经过像素化模拟测试后,再把视频分到各个建筑的媒体墙上。

  影像本身即是技术语境下的一种“写作”,在建筑群中以影像著党史,必须同时把建筑和画面的特点结合起来思索。

  郭金鑫的处理多元且讲究章法。如1928年朱毛井冈山会师等年代较为久远的历史瞬间,主要以剪影的方式呈现,人们从轮廓中就能联想到那些熟悉的人物和事件。

  1954年,新中国首部宪法颁布,最初设计团队考虑以当时的新闻报道作为图像素材,但效果不佳,后来换成了群众在天安门庆祝宪法诞生的场景,不仅画面顿时生动了起来,还把人民成为国家主人的时代情绪表达了出来。

  火箭发射、卫星遨游、烟花绽放等画面,设计在建筑群的最高处,那是一种飞腾向上、追梦九天的意境。

  以城市为画布,谢、郭团队化光为“电”,“电”到了市民们的心底。

  上戏师生参演的上海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晚会《光辉的旗帜》,上戏博士研究生佟童和她执导的大型实景沉浸式戏剧《百年·府城记忆》,一样是光华照人,舞美出色,深情款款。

  上戏舞台美术系教授李前,更是精心布局,妙用丹青,创作了一批红色主题的油画。其中,《光明在前——中共七大召开》《支部建在楼宇——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党建工作纪实》,都是“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里的作品,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出。

  …………

  作为上海戏剧学院的掌门人,展望学院的明天,黄昌勇寄语:“上戏76岁了,我们最大的创作特点,是紧贴时代脉搏,服务社会,推出了一大批反映历史、反映人民心声的优秀作品。今后,我们当再接再厉,用学院派的格调,随时代的呼吸而呼吸,继续观察火热生活、关注上海题材,探索艺术的广度、深度。”(记者 孔冰欣)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