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z6尊龙旗舰厅 文化 > 正文

评弹发“潮音”俘获年轻人-z6尊龙旗舰厅

日期:2020-12-16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有听惯了老评弹的老观众找到他,质疑评弹怎么变了味?但是当天他看到的是,在台下看这个节目的年轻观众们都乐不可支。
记者|刘朝晖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新时代下的跨界与个性创新,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形成了当下具有中国特色的潮流文化和新的风尚,被人们称为新“国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传统曲艺也踏着这股“国潮“破浪而来,自我迭代,演绎出带有时代特色的中国声音与腔调,重新聚集起年轻一代的粉丝。

  产生于苏州,兴盛于上海,在江、浙、沪一带的苏州评弹,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曾经名家流派纷呈。从一桌一椅到一桌三椅,在三弦和琵琶的缠绵弹奏中,听艺人用宛转悠扬的苏州方言,将才子佳人和市井里坊的传奇故事娓娓道来,是评弹的原生态,这也曾是上海滩除电影外的第二大娱乐。时至今日,评弹的原生态仍在长三角的弄堂巷里、茶楼酒肆中存在,但当这种吴侬软语的说唱面对全新的时代与风尚,也在悄然发生着“潮变“,成为”国潮“中的一个全新符号。


混搭跨界,流量千万


  今年九月,在网易云音乐出品的非遗音乐纪录节目《不曾遗忘的符号》第二期《西湖重又临》中, 被誉为“评弹皇后”的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评弹团副团长盛小云,在杭州与摇滚乐队“痛仰“合作,结合苏州评弹《白蛇传·断桥相会》选段,全新演绎了痛仰的代表作《西湖》,完成了一次古今对话。

  “景物依稀,人事已非,怎不叫我肝肠寸断哟!”风荷亭内,盛小云手扶琵琶,唱起《白蛇传·断桥相会》中白素贞的唱词,率先开场。“行船入三潭,嬉戏着湖水,微风它划不过轻舟,时而又相远,时而又相恋,断桥何曾踏过残雪。”《西湖》的歌词一起,传统曲艺与潮流音乐的古今对话,迅速找到了共鸣点。在这曲《重临西湖》唱词与歌词的交替中,盛小云细腻的唱腔与乐队主唱高虎磁性的嗓音都在不断唤醒人们的时光记忆。这个节目的全网观看量、话题讨论量双双突破千万,受到用户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喜欢。

  “其实我一直想跟时尚的东西,跟流行音乐合作。”盛小云说希望通过与摇滚的破壁,一方面把苏州评弹的特色表现出来,另一方面让更多喜欢痛仰乐队的年轻人能够接触到苏州评弹。“评弹其实每一遍都是不一样的,它没有一个固定的速度,也没有固定的格式,每一次唱出来的咬字尾音都是不一样的。而不管是在音乐节、电视节目中,摇滚唱出来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自由的,奔放的,是这两种艺术相通的地方。”在盛小云看来,融合不代表抹杀个性,绽放各自之美,才能真正地美美与共。

  其实,近些年来,以盛小云、高博文、陆锦花为代表的一批青年评弹艺术家们为传承与发扬苏州评弹,已经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各种混搭、跨界,让评弹发出了自己的“潮音“。

  身为上海评弹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的高博文,早在几年前就和团里的青年演员陆锦花一起演绎过改编自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微型评弹《杰克and露丝》,舞台上的他们,一改传统评弹长衫旗袍的装束,穿起了西式礼服,说起了英文。

  极具新意的还有高博文和陆锦花的“爵士评弹“。在北京十三月月文化公司打造的《新乐府》系列中,其中就有他们大胆将古曲与爵士乐混搭,推出的一系列新评弹,其中包括了《王魁负桂英》、《珍珠塔》等传统曲目。西方爵士乐的思维方式和演奏方法,与苏州评弹说唱艺术在自由、即兴的节拍中不谋而合,而二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又激发了别样的火花。爵士音乐家与评弹大师以即兴的发挥和严谨的艺术表达,带来一种碰撞、包容、共生的趣味,丝丝入扣,渗透听众的耳膜,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粉丝。

  这种潮流的表达,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了评弹,也打开了评弹这种国粹经典曲艺通过潮流音乐连接当代生活的更多接口。

  除了在表达形式上的创新,评弹的内容也在寻找最新的题材,比如作家金宇澄的作品《繁花》,几年前就被上海评弹团改编搬上了评弹舞台。在小说问世几年之后,这部用上海方言写就的文学作品,真的用评弹的吴侬软语娓娓道来,带着江南韵味弦索叮咚的唱腔打动了包括金宇澄在内的很多观众。一个多小时上下半场的演出,包括“评弹一哥”高博文在内的五位演员时空交替般登场,依然是评弹最传统的说、噱、弹、唱、演。只不过,除了苏州话的评弹说表和传统弹唱,人物的对白,又多了些《繁花》特有的“上海闲话”。从主人公沪生、梅瑞、阿宝……到绍兴阿婆,剃头师傅……《繁花》中百像人物,都用评弹的形式,在舞台上被“说出来”。


花样翻新与保持最传统


  “有一次在一个融合作品里面听到高博文的一段评弹演唱,那个时候就觉得非常被吸引,之后就特地去网上听一些评弹的曲子。”这是一位听过《新乐府》的听众的感受。对于很多初次接触评弹的年轻人来说,这种“潮“的演绎与表达,为他们打开了一扇走进中国传统文化圣殿的大门。

  为了让评弹为更广大的年轻人欣赏和接受,盛小云与高博文都曾把目光瞄准了新生代听众——学生,相继举办过评弹进校园活动,所选曲目也十分用心地挑选了最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雷雨》和《林徽因》等。聊起评弹艺术第一次进校园,盛小云印象深刻:“那天的演出效果好到我自己都不敢想象,学生们都是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来看演出。第一场结束后要求再来一场,最后加演两个小时,让我觉得很惊讶。”

  当然,高博文也坦言,要让学生在短时间的评弹讲座中坐得住,其实是一件“蛮吃力“的事情。事前,他们要做多种预案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冷场,而不是自说自话在那里弹唱。他们要和学生聊古时才子佳人传信递笺的约会,再要联系到当今年轻人花前月下的拍拖,然后再唱上几句,不断地用包袱和噱头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在这样的场景中逐渐激发对于评弹的兴趣。

  高博文说,其实现在的年轻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就连上海话、苏州话这种方言语境也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当下的评弹要有年轻的听众群体,就必须要调准他们的“频道“。评弹演员要把自己置身在当下的一个社会当中,一直保持一种敏锐的洞察,不仅是要保存传统曲艺的精髓,也要考虑到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的表达方式或者传播方式。

  80后的陆锦花作为一个年轻评弹演员,对此深有体会。她觉得,评弹给年轻人感觉,绝不能是就像从古墓里挖出来的老古董,“首先你唱的东西得好听,第二得好玩”,这样才能吸引他们走进来。“首先问问自己能不能喜欢,好听不好听,这个东西我自己都不要听的,那听众自然接受度就可想而知。所以我觉得艺术家要无时无刻不保持一颗年轻的心。”

  陆锦花认为,面对年轻人,评弹肯定要做“潮一点”,就是接地气,有亲和力一些。曲艺的说唱艺术就是短平快,过去其实跟新闻的功能有类似的地方,评弹艺人唱的好玩有趣的东西很多,在社会上发生的新闻和最新出来的事物,都是评弹可以表达的。“同样唱一个男女失恋题材,过去唱一个什么离恨天,现在就要唱删微信拉黑,那就会容易引起共鸣。换成了现代的内容,但评弹的艺术内核没有变。”

  高博文对记者说起一件事,当初《繁花》上演,有听惯了老评弹的老观众找到他,质疑评弹怎么变了味?但是当天他看到的是,在台下看这个节目的年轻观众们都乐不可支。因为这个评弹节目,让年轻听众从中找到了自己曾经历过的熟悉的上海记忆。“当初我们唱《泰坦尼克》,吸收了一些电影的造型特点,最重要的把两个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用评弹刻画描述出来,在电影当中是没有的,这是评弹的特色,也对上了年轻人的口味。后来,我们做《林徽因》、《繁花》等,都是要找准当代青年人的兴趣。”

  “原汁原味的,保持最古典最传统的味道的评弹,只要你做的足够好,足够漂亮,观众也是能欣赏的,但是这个是有门槛的,他一定是懂的。对于年轻人来说,评弹更注重的就是时代性,现在网红的东西太多了,都可以唱给年轻人听。”陆锦花说。


在创新中进行活态传承



  在高博文眼里,评弹不是放在博物馆里不动的出土文物,而是需要进行“活态传承”的曲艺国粹。如何能够“活态的传承”,而且有变化的有针对性的创造,这是评弹界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传统的精髓不是老祖宗留下什么,我们就干什么,而是我们吸收了老祖宗的东西再加以创造,成就一个新的时代的经典和辉煌,这才是传统艺术的真谛。”陆锦花认为,“国潮”其实说到底无非就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所谓‘国潮‘,不用刻意去追求,只要我们在当代新创作的作品,或者说根据传统再形成在当代的一种表达,能有人接受,能有人喜欢,还有人模仿,还有人传播,尤其是年轻人,这个东西自然而然就是时髦的,是潮的。”

  记者采访陆锦花时,她刚刚从北京的全国相声小品展演归来,作为特邀节目,她创作的抗疫题材评弹《秀发》,通过护士剪头发的故事,表现了医护群体大无畏的抗疫精神,获得了业界好评。其实,在上海评弹团乃至全国评弹界,陆锦花的创新“出圈”已经不是新闻。

  陆锦花对自己的艺术有很多不满足,过去很多年都在做评弹创新,她希望评弹能够“破圈”,做一个能留下东西的人。在她的一些专场演出里,以江南音乐、传统评弹作为根基,但不再只有琵琶、三弦、中阮,还有钢琴、吉他、笙、打击乐等,更加入了电子音乐的元素,融入了许多这两年她到全国各地音乐采风收集来即将消逝的传统音乐与曲艺元素。

  陆锦花把这种全新的艺术表达暂时定名为“花式海派评弹”。今年8月,一场《锦行花间之穿越银河遇见你》的陆锦花评弹音乐剧场在上海1862时尚艺术中心剧场演出,成为“花式海派评弹”的第一次亮相和试水。其中,陆锦花和西北民谣“红人”张尕怂新合作的《花儿与少年·穿越银河遇见你》,是整场节目最有亮点的节目。一个是江南女子轻弹浅唱,一个是西北汉子高亢豪迈,琵琶和三弦对话,江南和西北的艺术碰撞,评弹和花儿、民谣的结合,也是一种全新的“打开方式”。

  陆锦花表示,花式海派评弹接下来会有各种呈现形式,明年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会推出“红色”系列、紧随其后作为“海派”作家的代表“张爱玲”系列也将陆续推出,后面还有“江南评弹民谣”系列、“少儿”评弹系列、“校园”评弹系列、“花姐带你听评弹”系列等等。她的探索与尝试,就是要寻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她说:“传统曲艺如果要有一个突破口的话,我觉得一定是要有时代的领军人物。必须得要出几个能被大家非常喜欢的明星,让人们因为喜欢他而关注到我们评弹,听不懂不要紧的,因为喜欢这个人,就能带来流量。现在我们就要当网红。”

  当然,高博文也谈到,创造的前提,是评弹演员自身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创新。“我们 这些国有院团,其实背负着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传统继承发扬,要考虑多元细分的观众需求,但中国传统艺术的内涵和底蕴是研究不完的。”

  无论是面对老观众的传统曲目和表演,还是面对新观众的时代性跟进,高博文和陆锦花、盛小云等艺术家,其实都离不开自身对于原汁原味评弹技艺的把握。“这样遇上当代时效性的很好的剧本,你才会有更好的表达。” 高博文说。(记者 刘朝晖)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