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空间激活背后的资本故事-z6尊龙旗舰厅
阅读提示:外滩的魅力,正是因老楼而生,却也因时代而异。
记者|姜浩峰
哈米什·沃德尔(hamish c. waddel),是位于广东路20号7楼的米氏西餐厅新任行政总厨。“我们叫他‘哈米什二代’。”米氏西餐厅的老板米歇尔女士半开玩笑地对《新民周刊》记者说道。
1997年,澳大利亚人米歇尔女士(michelle garnaut)从香港来到上海,之后在外滩开设了米氏西餐厅,之前的行政总厨也叫哈米什。尽管两个哈米什一个来自澳大利亚,一个来自新西兰,且没有亲戚关系,但在米氏西餐厅,从老板到员工,都以“一代”“二代”来称呼先后两任大厨。
米氏西餐厅的英文名称是“m on the bund”。m当然是米歇尔英文michelle的首字母,但米歇尔曾不止一次跟人强调,这个“m”代表着外滩的回味无穷。
自1843年(清道光廿三年)上海开埠,外国的银行、商行、总会开始聚集于此,直至1943年随着二战进程,中国取消外国在华治外法权,同时取消租界,整整一百年间,外滩逐渐形成了由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法国古典式、法国大住宅式、东印度式以及中西合璧式等等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这100年间建造的52幢大楼的组合,世称——“万国建筑”。
改革开放以来,外滩的建筑,这百年空间,亦经变迁。溯往及今,未来的外滩建筑,将会在千年进程中流转……
消费者之变带来的变化
广东路20号这栋最初为6层的大楼,始建于1921年,建成于1925年。当时作为日清汽船株式会社的办公大楼,由日本商人和犹太商人合股所建——各家出资建3层,由德和洋行设计。
1939年日清汽船株式会社并入东亚海运株式会社。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将日伪资产移交给招商局管辖,日清大楼改称招商局办公大楼。上海解放后,招商局资产全部移交上海军管会管理,后作为交通部管理资产,最终将这幢大楼交上海海运局用作办公楼。
1980年代初,为了增加办公面积,上海海运局通信导航站在6层楼之上加建第七层,并在这里设上海海岸电台中央室。当时在7楼工作的乐择明先生回忆:“那时候,工作休息时,有空就到7楼东部的露台伸伸腰放松自己,同时看看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寻找黄浦江上感兴趣的船舶。特别是到了90年代初,眺望浦东地区,亲眼目睹浦东的日新月异,为浦东迅速发展而赞叹。”
也正是在浦东开发,包括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期间,上海海运局整体迁入东大名路700号的新楼,广东路20号则出租出去了。
香港回归之际,在香港经商多年的米歇尔来到上海。早在香港时,她就曾耳闻过外滩的风情。租下广东路20号七楼开餐厅的这些年里,米歇尔亦曾在外地开过米氏西餐厅,那些餐馆开了又关,然而,令她感觉灵气所在的,唯有外滩。
比米歇尔更早进入外滩做餐饮的是鼎鼎大名的肯德基。肯德基最初选址在中山东一路2号。如今,这里是外滩华尔道夫酒店。肯德基接盘此地的时候,这里叫东风饭店。开张那天是1989年12月8日。冬日里略显凛冽的江风,吹不冷改革开放后市民们接受外来餐饮、外来文化的热情。
近日,当《新民周刊》记者来到外滩华尔道夫酒店,坐到按照最初上海总会设计复原的酒吧,眼前的30.6米长的吧台,已经恢复到当年远东第一长吧台的旧貌。
这个吧台,于1989年被美国肯德基家乡鸡“占领”。在1980年代,肯德基代表着之前中国大陆从未有过的连锁文化。这是美利坚的文化logo,是一种20世纪先进生产力的格调。那个红木的长吧台,被生生拆除,做成了也许是肯德基有史以来最长的售卖平台。
华丽丽的肯德基,成为了上海市民接触西餐的一个窗口。然而这华丽丽的肯德基,开了不到10年就关了。当它在东风饭店关闭时,肯德基的连锁店已经开遍京沪穗,正在向内地纵深发展。
外滩消费升级的时间,却比肯德基撤离东风饭店的时间晚一些。2005年,关闭八年的东风饭店大厅才迎来一位投资商,房管部门为了请这位投资商看房,冒险打开了房子里所有可以用的电灯——竟然还打得开灯,且没有短路。“被灯光照亮的大堂中央,放了一把用旧的躺椅,大理石的地上还放了一只搪瓷的大茶缸。它们是守门人的家当。躺椅上还有一个小收音机,守门人平时就在大堂里半躺着,喝茶,听广播。竹片的旧躺椅,印着单位的有盖搪瓷茶缸,砖头大小的大收音机,都是1980年代初的旧物,放在20世纪初安装大理石地面的大堂里。那个传说中气派的大堂,现在,更像一个装置艺术作品。”后来有人如此记录了那一天的看房经历。
比起广东路20号来,中山东一路2号东风饭店之建筑历史更久,体量更大。此地最初是远东闻名的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建于1910年,这是一座典型的英国古典式建筑,它以拥有彼年东方最长的酒吧台而骄傲一时。
所谓总会,本是上海开埠后,租界里陆续兴建的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各国侨民俱乐部大楼——采用会员制。其中以英国总会最早,英国总会就叫做了上海总会。1862年(清同治元年)始建时,设计为3层砖木结构,外墙用红砖镶砌,为当时流行的三层东印度式建筑。到了1909年(清宣统元年)在原址翻建起6层文艺复兴式风格的新楼,首次采用以水泥为主的胶凝材料,打破了当时外滩建筑群千篇一律的砖木结构。该楼1910年1月启用。1949年以后,这幢大楼被政府接管,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1971年,国际海员俱乐部变为东风饭店。
随着华尔道夫品牌的进入,东风饭店的格局显得不足以满足五星级酒店的空间需要。于是,如今的外滩华尔道夫酒店包括了东风饭店的老楼和联谊大厦二期两块地。两块地,交给一家品牌经营——身处外滩门牌号为中山东一路2号的老楼尽量复旧到与上海总会一个模样;门牌号为四川中路49号的新楼,则可充分展现当下的高规格酒店顶级水平。两楼连接在一起,呈现出的是外滩华尔道夫酒店的全貌。
走入老楼的顶级套房,外滩华尔道夫酒店公共关系部的杰西卡女士告诉记者:“酒店在百多年前上海总会的老建筑上运营,这个每晚7300元的套房,连马桶圈都复古使用桃木,请苏州老师傅纯手工打造。许多细节根据老照片复原,但现代、后现代的装备也无处不在。比如隐藏在梳妆镜的屏幕,使客人在使用卫生间的时候,都可以一刻不停关注信息。”记者看着这一方“魔镜”,想在其间,是否会看到过往的岁月。
愿意修旧如旧的运营费方
《新民周刊》记者了解到,在肯德基撤离、华尔道夫入驻之间的八年间,东风饭店不仅仅是空关。其间,还曾经临时出租给剧组使用。
譬如电影《2046》在这里取景,就是看中了此处维多利亚风格的老电梯。然而,各大剧组在已经关门歇业的东风饭店大施拳脚、搭棚拆墙,导致的破坏不小。譬如《生死桥》剧组,甚至号称将东风饭店的大堂“修饰一新”。剧组临时装修该是个什么样?可想而知!
华尔道夫愿意以修旧如旧的态度入驻东风饭店,当时光是修旧如旧的费用,就花费了2000多万元。譬如那30多米长的吧台,撇去肯德鸡的面貌,重又以红木覆之;譬如安全运行维多利亚时代风格的电梯;譬如那些老旧的护墙板之继续使用……
如果比起寻觅失传技艺来,花钱确实是小事。
与歇业多年又租给肯德基再空关并临时租给剧组的东风饭店比起来,和平饭店一直在营业,按说其建筑的内外装饰等,要比东风饭店保护得好。然而,与华尔道夫接手东风饭店经营类似,费尔蒙接手和平饭店的经营,也在修旧如旧上遇到问题。那就是拉力克玻璃的制作技艺已经失传!
在和平饭店的大厅,《新民周刊》记者没有找到儿时来此时见到的商场。如今,此地已被重新装修,改回八边形大厅的最早模样。同时,挑高的八边形玻璃顶也让大堂更加通透。在大堂门口,一张老和平饭店八边形玻璃顶大厅的照片被放大张贴,并标注着“过去”字样,旁边的照片和设计图分别代表了和平饭店大堂的“现在”和“未来”。
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负责和平饭店北楼改造项目研究、设计和监理的hba公司曾表示,玻璃顶八边形大厅是老和平饭店的特色之一,但这一八边形大厅几十年来一直被覆盖着。这次整修,hba特意令玻璃顶八边形大厅重见天日,成为大堂一大亮点——安装的都是饭店原先保存下来的法国拉立克水晶玻璃。
一位法国朋友告诉记者,她几年前去法国的时候,当年拉立克玻璃大师的后人就已经告诉她:“那手艺,如今在欧洲已经失传了。”记者在修缮完工的和平饭店,确实见到了一块复制的仿若拉立克的玻璃,和本初那种如同玉色的感觉不同,确实差了那么一点点。其实,就连大厅那八块玻璃,也是库房里的存货,如果万一碎了,可就没有一模一样的可以替换了。怪不得老员工当年不以为然的拉立克玻璃,哪怕是一块碎的,如今也被粘好,存放于和平饭店博物馆内。
对于以经营古董酒店为特色的费尔蒙,看中了和平饭店,希望修旧如旧再续繁华梦里一番潮起,自是题中之义。然而,并非所有的“接盘侠”都有侠客风范。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早中期,外滩那些老大楼的空间如何开发利用,尚不似如今这般有着较为清晰的思路。
据乐择明回忆,1997年,为实施外滩金融街的规划,广东路20号楼租让给某企业,租期30年,租金为每年200万元美元。
想来,如果按照这一价码维持到如今,该公司会大赚一笔,而业主方一定会认为这是一笔糟糕的交易——原因是价格实在是太便宜了。“当时,该公司确实通过再次装修和招商引资,将一楼和二楼转租给某银行,租约也是30年。”乐择明回忆道,“然而,时隔不到两年,1998年底,因在其他房地产项目上资金链断裂,这家租下广东路20号的公司解散,全部合约都转给大房东,为此上海海运局直接管理——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具有时代风格的餐厅,才让广东路20号活泛起来。”
乐择明所说的广东路20号,如今坊间流行的称谓为“外滩五号”。“还有10年广东路20号将租约到期,那时候是2027年,那时我将70岁,希望到时能看看它新的变化。平时我路过广东路20号,总会放慢脚步,深情看上一眼,留下难以割舍的情怀,看看我曾经工作的地方。”乐择明说。
艺术让生活更美好
2014年,在外滩华尔道夫酒店,曾经举办过一场吴冠中艺术展。展品在酒店穿插上演。之所以说它是“穿插上演”,是因为在外滩华尔道夫酒店拥有百年历史的原上海总会大楼之中,在大堂、礼宾休息廊、浦江汇和pelham's法餐厅内均可欣赏到吴冠中的经典作品。当然,这些作品都是复制品。来自吴冠中作品复制品z6尊龙旗舰厅的版权拥有方百雅轩。
价格不贵,一两万元就能带回几可乱真的有正宗z6尊龙旗舰厅的版权的吴冠中作品的复制品。为什么百雅轩会选择外滩华尔道夫酒店的空间布展,而不是到专业画廊呢?
在百雅轩看来,入住华尔道夫酒店的客人,有吴冠中作品复制品的消费能力。而此地的客流量,比一般画廊要大得多。而复制品本身的价值以及保护等级比不上原作,放置在酒店空间亦无大碍。
对于酒店方面来说,能有如此高规格的复制品在墙上“补白”,自然也是乐意接受的。
当然,在各种资本对外滩老建筑的改造中,在老建筑保护开发中,亦有不少专业的画廊机构入驻。那是为了使得建筑空间客流保持在较小水平。譬如位于中山东一路4号的有利大楼。该幢大楼于1916年竣工,是上海第一幢采用钢框架结构的大楼,当年钢框是向德国著名的克虏伯工厂定制。在早期的中文地图上称此大楼为联合大楼。该大楼先后有不少银行、保险公司进驻。之所以称之为有利大楼,是因为80年前的淞沪会战开始,保险公司无法担保战争损失,将资金冻结,英资有利银行乘机购得该楼产权。1949年有利银行撤出上海。1953年,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租用该楼。公开资料显示——1997年,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通过房屋置换买下此楼产权。2004年1月,将之改建为高档购物消费场所“外滩三号”。
如今“外滩三号”三楼,就是在沪上艺术圈有些名气的沪申画廊。之所以在这一高档购物消费场所开上海风气之先的设置一家画廊,按照“外滩三号”联席主席睢天舒女士的话说,就是——“沪申画廊,是整个‘外滩三号’的灵魂。”换言之,这是在给一家商场注入灵魂,其灵魂所依是一家画廊!
2004年,沪申画廊开办之初,人民公园的moca当代艺术馆尚未建立,上海的当代艺术展览寥寥无几。普罗大众对当代艺术为何物,亦不甚清楚。在此背景下,沪申画廊力邀诸如周春芽、刘炜、张晓刚、叶永青、方力钧、张培力、岳敏君等来此办展。那时候,这些大咖的作品影响力、市场价值还没到如今的高度。当沪申画廊将这些当代艺术家推向市场,并成功推高价格后,“外滩三号”的影响力也随之而大。
艺术让生活更美好。此言不虚。再譬如位于中山东一路18号的麦加利大楼,如今坊间称为“外滩十八号”。此楼建于1923年,最初系渣打银行远东分部,因当时渣打银行总经理名为麦加利而命名为麦加利大楼。渣打迁走后,曾被纺织品进出口公司、机电设备总公司等不同单位使用,于 2002 年由上海珩意房地产经营有限公司接盘后,才变身为一个集艺术、购物、高端餐饮于一体的大楼。
主导这一变动的张瑷玲女士当年称,要用“最摩登的方法”去发挥这栋建筑的美。从小学习油画又曾从事金融行业的张瑷玲认为,“外滩十八号”的定位是“只能引进那些人流小、单价高的东西,比如珠宝、钟表、精致餐饮”。究其原因,则是老大楼的精致、细腻与年代久远后“身子骨”毕竟脆弱——翻修后,其承重只有普通建筑的四分之一。
翻修麦加利大楼时,张瑷玲请来了意大利威尼斯的 kokaistudios 建筑顾问公司主理,整个工程不光耗力,更耗费时间——光是为了洗净墙面,就雇了 30 个工人,花了两个月时间用牙刷大小的刷子细细清洗。
2009年,一场交通意外夺去了张瑷玲女士的性命。之后,她的儿子陈廷接班“外滩十八号”。2013年以来,陈廷为“外滩十八号”带来了《疯狂达利艺术大展》《看穿!》等大展,未来,此地绝不会缺乏艺术展。
“来到我们魅蓝餐厅酒廊,其实也是在看一个艺术展。”米氏西餐厅的陈希瑞女士告诉记者。确实,步入餐厅,穿过水晶瀑布,映入眼帘的既是高雅暗宝石色系的内饰,灵感源自孔雀绚烂的尾羽。一系列量身定制的家具,与天花板上的深色镜面相映,那是著名电影摄影师、艺术家杜可风(christopher doyle)为之独家设计的一系列艺术装置。该装置就是魅蓝的灵魂之处,也是外滩的魅力所在!
每年春季,魅蓝举办文学节。今年还举办过一场睡衣趴——来参加派对的朋友,全部得穿着睡衣出席。“1980年代,上海街头有许多人穿着睡衣。那时候,是因为家里住房条件不好造成的。没想到成了国际上对上海那个时代的一种印象。”陈希瑞说,“这次我们的睡衣趴,有几个老外直接穿着睡衣从广东路上走到我们大楼下,再乘电梯上来。”在陈希瑞看来,外滩的魅力,正是因老楼而生,却也因时代而异。
只要1843年至1943年这百年间建造的万国建筑群得以很好的保护,则未来能流转千年,风华依然……
※z6尊龙旗舰厅的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