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的活力在哪里?-z6尊龙旗舰厅
阅读提示:开放式街区的规划理念对中国现阶段的城市住宅建设也有着多方面的启示,而在国内,已经有不少住宅小区的建设进行了街区化的探索,并不乏成功的典范。
记者|刘朝晖
随着2016年国家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份文件的亮相,“街区”这个词汇,也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中国人的城市生活今后将逐步和“街区”建立紧密的联系。
也许不少人对街区的概念懵懵懂懂,其实街区制是在国际上流行已久的城市建设规划理念。街区这一概念发端于欧美,是一组建筑物与周边或其中的广场、 街道、商店、绿地等实体或空间的总称。在欧美国家的居住模式中,城市“街区”是相当重要的空间,甚至比住宅本身还重要。它们往往规模不大,尺度相近,是构成城市或村镇的基本细胞。一个居住区域是否有足够的人气,生活气氛是否浓厚,就看街区的设计是否成功。
开放式街区的规划理念对中国现阶段的城市住宅建设也有着多方面的启示,而在国内,已经有不少住宅小区的建设进行了街区化的探索,并不乏成功的典范。去这些街区化的小区走一走,就能切身体会到街区带来的完全不同的居住和生活感受。
古北一期:申城开放社区标签
古北一期在上海开放式小区里,声名早已远扬。这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设的住宅小区,在建设之初,开发商就从城市设计角度深入研究建筑群体、道路、广场、绿化、空间相互关系,进行了统一规划设计和开发,在当时国内的小区建设开发中,理念是非常领先的。这片小区,不仅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文化、教育、商业、服务设施齐全,而且建筑风格新颖,环境优美,并以其独特的空间形态和居住氛围吸引了大量在沪的外籍人士入住,形成了独特的人文居住环境和鲜明的国际化特征,成为了上海住宅社区建设的一个标签。街区的概念,在古北一期中,得到了相当充分的体现。
从古北路、水城路等主要城市道路,可以非常方便地进入古北一期的范围,并没有什么什么小区大门,而荣华东道、黄金城道等小区内的道路,不仅承担着小区内的交通,而且也与城市主要道路一起构成了这块区域的交通网络,小区道路并不宽,但都是双向车道,车来车往也非常有序。
在荣华东道的两侧,都是欧式风格的住宅建筑群,而且好几幢设计成跨越道路的“过街楼”,不仅充分利用了空间,而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马赛花园、巴黎花园、维也纳广场、维多利亚花园、钻石公寓等公寓大楼,每个群组的风格都不一样,流露着浓浓的欧陆风情和恬淡安详的居住气氛,散发着一种静谧、古典和舒适的情调。这些公寓住宅和小区道路之间仅仅以一圈铁栏杆为界限,而不少楼盘的沿街底层,则是开放的一家家鳞次栉比的商业店铺,餐馆、便利店、银行、美容美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都可以在小区内的商圈内得到解决。
在小区道路两边,不时能发现建在楼盘地下的车库的入口,这里的地下车库也对外来人员开放。而在道路两侧提供了不少路面停车的车位,三三两两的私家车并不显得拥挤。
除了有大社区的感觉外,楼盘与楼盘,公寓与公寓之间并没有做过多清楚的分割,你很容易就从看似这个小区的道路走到了另一个小区里,而且很多楼盘共用着一片休闲广场。加上混杂其中的林林总总的商业设施,整个古北一期构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街区。古北一期整个大的区域并不封闭,但以公寓大楼为单位的微型小区还是存在的,并实行封闭式管理,门口有保安执勤,不过这并没有破坏整个古北一期的开放氛围,也给予了居民必要的“安全感”。
创智坊:知识型社区典范
除了古北一期,上海杨浦区的创智坊,也是上海开放式社区的一个典范。
由于毗邻复旦大学等高校,创智坊的建设定位是知识型社区,集住宅、商业、办公、休闲娱乐为一体,这使得创智坊不是通常意义的居住区或居住小区,它有更大的开放性,造就了其居住模式的特殊性。
创智坊没有自成一体的内部路网,内部交通是城市交通的一部分,穿越社区的道路——大学路,已成为沪上知名的小资必逛街道,并且承担解决了周边一部分车行压力。与古北一期的欧式建筑风格不同,创智坊的楼群风格比较现代。整体来看,创智坊更像一个风格统一的街区而非住居区,每一个进驻其中的人都会感到自己时刻能感受到城市的脉搏。
创智坊每个建筑都有面积很大的地下车库,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都直接进入地下车库,因此建筑群内的围合空间是纯粹的步行及景观系统。街道边专门设有停车位,便于城市中车辆的临时停靠。此外,较大的商务楼的入口广场设置有地面上的停车场。
创智坊沿街底层全是商铺,上面是高层住宅,围合出一个又一个的院落,庭院空间既有内向型,也有外向型。纯粹内向的庭院花园通过步行台阶和栏杆与城市道路的空间分隔开来,与外界仅通过有电子锁的铁门相连,主要服务于住户,安全感比较强。外向型的庭院包括临街店铺的门口和街角小广场,临街店铺涉及门类也很多,满足了不少日常生活需求,而且随处可见有成片的带阳伞的户外咖啡桌,风格西化,为街区的生活氛围增色不少。
走在创智坊的街上,你可以看到步伐轻快,或三五成群、谈笑风生地走过的年轻人,带来了快速紧张的城市生活节奏;你也能看到广场和树底下享受阳光的老人。上班族与住户,或是路人,在这里和谐统一成一幅开放街区的典型画面。
在创智坊项目中,每个建筑组群作为一个综合体,具备了办公、商业和居住的多重功能,同时多个组群相对集中,使该地区城市生活丰富多彩,使之密不致拥挤,疏不失繁华,在确保住区安全的同时,增加了其商业价值,多种功能的混合使其充满了活力。
与“创智坊”类似的还有上海的“海上海”功能混合型社区。两个项目在功能布局上不尽相同,但比例构成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两者都以住宅和办公部分为主,且住宅面积多于办公,商业仅作为配套功能。
莱茵河畔:一夜变“网红”
在网上,四川一个名为“莱茵河畔”的住宅小区,因为其开放和面向公众的特点,迅速成为国内开放式小区中的“网红”。这个在宜宾市南岸东区建设的,借鉴欧洲莱茵河畔小城规划的空间组织和功能架构修建的大楼盘,已经做到了小区主干道路和绿化向公众开敞服务,同时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街区。
据悉,小区街区制在四川已有不少成功案例,成都也已开始在9个示范片区试点“小街区”理念,逐步推行“住宅小区内部道路公共化”等做法。
四川一家媒体记者在实地探访后如此描述“莱茵河畔”的街区特点:“主干道莱茵香街联系着社区的各个组团,社区住户的门禁系统,退到了临近主干道的单元门口。莱茵香街随着地形有起有伏,沿途设置了供人们休息的座椅。在香街的两边,有社区银行、面馆、咖啡厅、服装店、宠物美容店、理发店等公共服务点。街道两旁的树木,也不是千篇一律,而是精心设计了各式造型,一些散步的市民还会驻足留影。此外,香街的每一条支路尽头,都连通了市政道路。也就是说,虽然莱茵河畔占地好几个街区,但是每一个方向的市民,都可以找到路口进入,并抵达核心区域。”在“莱茵河畔”,不管是否居住在这里,都可以享受社区的绿化、参与社区的活动。
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的这一“国内最成功开放小区”的航拍图显示,“莱茵河畔”整个楼盘内的道路全部向周边路网开放,住宅的安全防护体系后退至单元门口。在单元内,业主住宅的私密性和安全性仍能得到保护,单元之间的道路和绿地对外开放,在公共空间的处理上更灵活,更多样化,为城市的畅通提供了显而易见的助益。
理想城市空间载体
长期以来,国内兴建的大量封闭小区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是城市公共交通效率低下,封闭空间各自为政,将公共道路排斥在住宅小区之外。城市脉络没有打通,使得城市拥堵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不仅能避免浪费公共资源,让城市增加大量‘毛细血管式’ 的小路。而且对小区居民和物业公司都是好事。”某大型物业公司经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目前封闭小区建筑区划内的道路、绿地等属于业主共有,也就是说业主购房不但购买了居住的房屋空间,还购买了公共区域。推广街区制后,新建小区的道路和绿化将由市政和园林部门管理和维护,这样能降低小区业主的购房和物业管理成本。
一般来说,“开放式街区”具有建筑单体一定的独立性,强调异质性、混杂性和矛盾性的特点。在美国城市规划专家简·雅各布斯的“功能混合”论中,她认为多样性是大城市的天性,无论从经济还是社会角度,城市都应尽可能创造错综复杂并且相互支持的“城市功能多样性”来满足市民生活的需要。只有在多种功能混合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的城市中心,城市也因此繁华。美国街区的兴盛和繁荣,正印证了这个理论在某种程度上的的合理性。
从上海、四川等地的街区制探索实践案例来看,这些住宅小区的街区化,不仅有效缓解了周边道路的交通压力,而且其建筑功能和风格的多样化混合,可以避免“千城一面”现象,也带动了商业、文化的繁荣,增加了社区活力,从而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新建小区可以如此,老城区同样可以通过有机更新的方式,贴近小街区的理念。比如成都的玉林小区、宽窄巷子所在的少城片区,也很早已呈现出了“小街区”的雏形。少城片区街道一侧的住宅楼,没有围挡,单元门也直接挨着街面。两栋楼之间的空地,摆放着乒乓球台和健身器材。在街道一侧名为“明堂文创区”的地方,曾经是社会大学的五层教学楼,现在摇身一变成为文化味儿十足的文创区。你可以在这里喝着咖啡看美剧,也可以吃个私房小菜,还可以观赏小众画展,以及参加创意市集。这里的人气增加了,街道的经济活力也起来了。
中国近年来强调建设和谐社会、宜居城市,对于城市及城镇居住区来说,推广街区模式,是一种理想的空间载体之一。
※z6尊龙旗舰厅的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