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炎的“觉醒”之路-z6尊龙旗舰厅
大火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除了戏份比较多的陈延年之外,还有赵世炎、邓中夏、傅斯年等几位当时的年轻人。
其中,赵世炎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绝不仅仅是配角。他比陈延年、陈乔年更早信仰马克思主义,并逐渐在工作中成长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以及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
只可惜,赵世炎英年早逝。1927年7月2日风雨交加的傍晚,赵世炎被捕,在自知必死的情况下,他仍坚持战斗,把监狱当作战场,将法庭当成讲坛,大义凛然地宣传党的主张和共产主义理想,揭露反动派的罪行。7月19日,赵世炎牺牲于龙华。
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亦是赵世炎烈士诞生120周年,牺牲94周年。
赤子之心
赵世炎是20世纪的“00后”,1901年他出生于四川酉阳龙潭镇(今天属于重庆的管辖区),比陈独秀的二儿子陈乔年大一岁。像当时许多革命者一样,赵世炎出生的家庭条件并不差,他家在当地属于地主兼工商业主的家庭。
经过自家私塾的培养之后,赵世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龙潭镇高级小学。正是在这所小学,他第一次接触到关于革命的思想。
当时,学校里有一位叫李玉坤的老师。此人参加过辛亥革命,在授课的过程中,他总会跟同学们讲述中国被列强侵略的那些屈辱历史,希望学生们能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随后,赵世炎又在二哥赵世钰的实际行动的影响下,毅然决然加入到革命队伍中。赵世钰曾就读于成都陆军学院,毕业之后加入了同盟会。二哥经常会写书信或寄一些革命进步刊物回家,对赵世炎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就这样,革命种子在赵世炎幼小的心灵里不断生根发芽。1915年,赵世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在京期间,他与当时许多“90后”“00后”一样,迅速成为陈独秀和《新青年》的粉丝,并投身新文化运动,结识了李大钊等我党早期领导人。
在李大钊的邀请下,赵世炎加入了中国少年学会,担任《平民周刊》《少年》以及《工读》等进步周刊的主编,那时的赵世炎还不满20岁。
觉醒年代
1920年5月,为探求救国之道,赵世炎赴法留学。
在法国期间,赵世炎认识了周恩来以及张申府等人,大家抱负相同,很快就熟识起来,并成为好友。他们还一起创建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并做出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1924年秋,赵世炎结束在国外的学习生活,开始了新的战斗历程。回国后,赵世炎化名“施英”,先后担任中共北京地委书记、北方区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部长和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协助李大钊领导北方的革命斗争,对北方党的建设和工人运动作出了卓越贡献。
1926年5月,赵世炎遵照中央的决定,来到上海担任中共上海区委组织部主任兼上海总工会党团书记、中共江苏省代理省委书记等职,投入了风起云涌的上海工人运动之中。他经常深入工厂,和工人交朋友,了解工人的生活和斗争情况,指导罢工。
赵世炎先后领导了上海工人持续3个多月的经济大罢工、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狠狠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反动统治。
然而,就在胜利后不久的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上海笼罩于腥风血雨的白色恐怖之中。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的赵世炎无所畏惧地说道:“共产党就是战斗的党,没有战斗就没党,党存在一天就必须战斗一天,不愿意参加斗争,还算什么共产党员。”
浩气长存
1927年7月2日黄昏,风雨交加。国民党根据叛徒的口供,包围了北四川路志安坊190号赵世炎的住所。此时,赵世炎外出未归,敌人就守候在他家中。赵世炎的妻子夏之栩和岳母夏娘娘焦急万分,当夏娘娘从窗口看到正在返回家中的赵世炎时,不顾敌人的阻拦推下了窗台上的花盆,希望以此提醒赵世炎,可是呼啸的风雨声掩盖了花盆落地的声音,赵世炎未能察觉,回到家中后,当即被敌人逮捕。
7月6日,敌人在报上公布了抓到“施英”的消息,在上海数十万工人中激起了巨大的声讨浪潮。当时,立即有许多工人向组织提出,要不惜一切代价,救出赵世炎。党组织为营救他也尽了最大的努力,动用了种种办法。但是,很快大家就都清楚了,无论花多少钱、费多少力也无济于事。敌人知道抓到的是赵世炎,绝不会轻易地放过他。
赵世炎的身份既已公开,自知必死,但他仍坚持战斗。在狱中,赵世炎鼓励其他被捕的同志,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念:“革命是要流血的,无需害怕。”1927年7月19日,敌人将赵世炎从牢房中带出,他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一出门口就大喊:“共产主义万岁!”“打倒新军阀蒋介石!”“工农兵联合起来”。敌人为其意志所震惊,急呼“拿刀砍”。
最终,赵世炎于上海龙华英勇就义。这一年,赵世炎年仅26岁。
今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大会结束后,不少党员、群众自发来到龙华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一束束鲜花、一段段留言,寄托着对烈士穿越百年的崇敬与怀念。
赵世炎烈士墓前,一封署名为“一位百年之后的00后”的亲笔信这样写道,“百年后赤色终红了大地,您热烈无私的精神品格将永远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端正的字迹中能看出青年一代的满腔热忱。
英雄,虽逝而不朽,愈远而弥存。(记者 应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