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育人,上海打造了一个生态圈-z6尊龙旗舰厅
阅读提示:电影育人,对全国来说,都是新鲜事物。上海不仅走在了电影育人的前列,也为电影育人打造了一个“生态圈”——这个“生态圈”里的领头羊,不是一个人,也不仅仅是一支项目团队,而是包括高校专家、教研员、老师、项目团队四方力量的“红海行动”。
作者|阙 政
2017年4月,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同下发了《关于推进“全国校园电影院线”建设的通知》,将校园院线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新平台,积极探索校园院线与支持中小学生观影政策相衔接的机制和方式。这预示着:“在校园影院看电影”,正式成为了一种全新的学生观影方式,进而发展为上海教育立德树人的新常态。
从“手牵手进电影院”,到“在学校看电影”,想要打造电影育人的“生态圈”,第一要务,就是建设和普及“校园电影院”。
以往,上海市各中小学校里,专门用于电影播放的硬件设施相对欠缺;而专业影院对放映场地和视听设备有很高的要求与标准,这其中的矛盾如何解决?
2016年,“校园电影院线”项目组围绕全市74所试点单位,开展了调研工作。利用学校礼堂、学生活动中心等场地设施,打造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电影院”,旨在构建集文艺影视欣赏、学生作品展示、重大活动录播、影视现场点评、学生勤工助学于一体的育人平台。
记者在一份项目过程性稿件中看到,校园电影院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种类别,标准中不仅规定了对数字电影放映设备、还音设备、观众视点高度、动态本底噪音值的专业要求,还包括影院窗帘的遮光率、阻燃等级,二氧化碳浓度传感报警器的设置,相邻座椅之间的最小净宽……从方方面面保证了学生在校观影的舒适度和安全度。
只有电影院的硬件条件当然还不够,校园电影院线的片源从哪里来?市教委教研室桑子文告诉记者:“我们已经通过上海新华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向国家电影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获得了电影z6尊龙旗舰厅的版权,并且建立了一个影片库,由新华院线提供电影资源推送平台服务和平台系统运营服务,还请到健生公司负责校园影院运行与维护服务。”
优秀的影片有成千上万,故事片、纪录片、美术片、戏曲片……如何从海量的电影中挑选出适合不同学段中小学生观赏需求的作品,成了摆在项目组面前的一大挑战。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王月芬告诉《新民周刊》:“教研室为选片特别设立了编制专家组,依据学段、学科育人目标,结合学段和学科需求,使电影与学校的育人工作相结合。”请来的专家根据学段的不同,分成了“小学”“初中”“高中”三组;三个组别之中,又根据学科的不同分成了“美术”“音乐”“历史”“艺术”等组,力求让最专业的专家给出最精准的观影推荐。
未来,“校园电影院线”的网络平台上,不仅会有精心编制的观影推荐目录,还会包括各种教学视频、学生演出视频等等,让平台成为上海教育系统双向即时教学的新法宝,展现出强大的服务能力。
四方力量,构建“校园电影育人联盟”
电影育人,对全国来说,都是新鲜事物。上海不仅走在了电影育人的前列,也为电影育人打造了一个“生态圈”——这个“生态圈”里的领头羊,不是一个人,也不仅仅是一支项目团队,而是包括高校专家、教研员、老师、项目团队四方力量的“红海行动”。
从基层而言,受邀推荐观影目录的,不仅有来自电影行业的专家,也有来自教学一线的学科教研员和教师——这样的团队设计,除了能更好发掘优秀影片的育人价值外,还能利用其学科背景,结合具体学科开展观影后的教学活动。
比如,对于动画电影《小门神》,教师就提出:本片比较适合四年级到七年级的学生,并且可以作为配套教学资源,“与四年级第一学期的美术学科第13课时配套”。
与此同时,市教委教研室还要求参与推荐的专家不仅仅推荐一部电影,还要推荐主题门类下的多部影片,形成“集群效应”——若学校有足够的课时安排电影教学,就可以在一个电影主题下观看系列影片,进而设计出生动有趣的电影育人课程和活动。
这样的倡议很快就得到了响应——有专家就以“中国动漫发展”为主题,推荐了中国动漫电影史上的多部经典动画片,如《大闹天宫》《天书奇谭》等。这些动画片制作精良,既有精致优美的画面,又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而奉贤区教育学院小学语文教研员蒋莉莉则推荐了导演林超贤的作品《湄公河行动》,因为在她看来,“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10·5湄公河惨案’,它从多角度分析了湄公河惨案发生后中国政府所采取的积极行动。导演林超贤深入探访警方知情人员,用心还原案件真相。当然,电影中适当加入了一些戏剧成分:拯救人质,丛林战斗等情节表现得非常精彩,突出了人物特征。电影的始末,都弘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观影之后,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我们之所以看不见黑暗,是因为有人用生命为我们挡住了黑暗。”
从无到有,电影育人四种形态
为电影育人带头的不仅是这些一线的教师,还有来自高校的专家——项目组从上海知名的三所高等学府里请来了三位大咖坐镇——上海大学温哥华电影学院院长刘海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基础学院院长汪天云、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方虹。
行业内的专家不仅充实了校园电影院线的实力,还与教研员、老师、项目团队一起,汇聚成了“校园电影育人联盟”。之所以要打造这样一个“联盟”,与推进电影育人四种形态的布局密切相关。
“让电影成为学校的课程,让电影成为学校的课程资源,让电影成为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载体,从而达到电影育人的目的。”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认为,“在推进文教结合电影院线项目过程中,借助专业人士,开发课程、培训教师,形成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提高中小学电影艺术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能力,能够保障电影育人目的的达成。”
而说到专题课程,就轮到三位大咖出场了。据记者了解,电影育人的课程建设探索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三所高校的特长——上海大学温哥华电影学院侧重电影拍摄实践,推出了《中学生视频制作》课程;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侧重电影欣赏,推出了《电影鉴赏》课程;而上海戏剧学院侧重表演与微电影创作,推出了《微电影导演创作》课程。
在上海大学温哥华电影学院,记者见到了《中学生视频制作》的带头人、温影院长刘海波。他告诉《新民周刊》:“视频制作对设备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比较高,较难一开始就在中学课堂中予以实施。所以先由上海大学温哥华电影学院承接,组织一次教师工作坊,对试验教师进行课程实训。再在寒假或暑假,组织学生工作坊,在短时间内进行集中式的课程试验,通过课程试验,希望探索有效路径,将高校专业的电影制作课程,逐步转化为适合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并能在中学课堂里实施的课程。”
而上海戏剧学院方虹副教授的《微电影导演创作》课程,则相当于国外中学的“影视制作”(video production),直接面对高中学生进行教学。“微电影一般指的是放映长度为3-18分钟的电影作品,它的本质也是电影,如电影那样,是‘幻像’,是‘诗’,是‘哲学’,也是‘蒙太奇的艺术’。”方虹告诉记者,“我的课程会通过著名微电影作品,生动形象地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微电影’,进而围绕一部微电影作品的制作流程,展开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制作能力,以案例比对展开教学,一定程度上摒弃建国以来习惯沿用的、传统意义上艺术技能、技巧教学的‘元素训练法’,代之以‘案例教学法’的方式展开整个课程的教学。”最终,在方虹老师的课结束之后,每个学生都将独立构思、完整完成一部微电影作品的拍摄创作。
与此同时,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基础学院院长汪天云也将为中学生带来崭新的《电影鉴赏》课程。“今天的高中生,就是明天的大学生,也就是将来的电影观众。”汪天云介绍说,“当今中国电影事业蓬勃发展,全国有5万多块银幕,年轻人热衷于观影。而今天学生对电影的理解,就决定着将来电影该怎么拍以及要传达怎样的价值观。在这一层面下,使用电影,特别是有着思辨价值和思考空间的经典影片,来对学生进行艺术欣赏以及价值观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电影鉴赏》课上,学生们不仅可以改变被动灌输的学习模式,转而以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的方式来观影,更能培养自己的感知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汪天云积极鼓励学生向他发问,提出不同角度的思索。“电影本就是交叉学科,现代化社会将面对更多的交叉互补学习,在《电影鉴赏》的教学中,也要注意和学生所学内容的交叉互补学习,适当的时候可以邀请相应学科教师进行教学互补,帮助学生形成勇于融合创新的学习精神。”
市教委教研室钱熹瑗告诉记者,影视艺术专题课程是一种专题性、短周期的拓展型课程,其向中小学生提供电影编剧、拍摄、制作、鉴赏等基础知识和技能,初步培养学生观影、赏影、析影、评影能力,逐渐培育学生喜爱艺术之美的情感,最终达成电影育人的目的。
“从无到有,从有到精,每一门课程都会先建设一个模块或一个主题,形成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或教案,再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去修改和完善。”
每一门课程都经历了这样从计划、行动、反思、改进,到再计划、再行动、再反思、再改进的循环,上海打造的电影育人“生态圈”,也正是在这样四方力量联合、四种形态布局的不断汇聚中,越来越致密,越来越庞大,最终,将惠及圈内千千万万的学子。
※z6尊龙旗舰厅的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