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z6尊龙旗舰厅 品评 > 正文

大写“海派”-z6尊龙旗舰厅

日期:2021-04-07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以“大写海派”的气度和格局,形成具有海派精神和新时代风貌的“大美之艺”。
撰稿|王悦阳


近现代中国美术的演变,留下了诸多重要的史实。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明清以来的江南中心格局,逐渐汇聚于新兴而起的国际商业都会上海。表面上这是一种文化历史的空间位移,而在深层意义上看,这意味着中国传统绘画在文化格局上发生重大转型。

  海派美术之变迁,与近现代、现当代中国美术发展命运相连。上海在中国近代美术的发展演变中,以上海为中心的前所未有的移民社会及其文化环境,形成一种重要标志。而这种移民社会既来自中国内陆,又来自西方各国,其所呈现的巨大的人口异质性,在近代中国新兴的工商城市文化环境中,必然形成各种异质文化的汇聚和融合,形成近代传统绘画转型与西画东渐之间的独特文化关系。

  这些文化融合的关系,在特定的历史时空汇聚于海派艺术之中,都在中西兼容、雅俗共赏的气氛中出现诸多历史迹象,体现了海派画家已经具有了“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开放思想。中西绘画在传统而来的“持久的对话”中,出现了新的交流迹象。使得矛盾对立的绘画语系发生着契合,这取决于海派之风中非排它性的文化宽容态势,和近代商埠繁荣之下的人文心理相适应。在“雅俗共赏”的标尺下,渐而调整了原有封闭的审美心态。因而,这种中西兼容、雅俗共赏的画坛现象,导致对于海派绘画的重新认知和文化思考。在历来的相关学术研究中,“海派”非流派,渐已达成共识。虽然各家结语有别,但基本可以归纳为:“海派”是一批具有共同文化情境的艺术家的指代,一种兼容并蓄的艺术趣味和开放求新精神的概括,一种近代市民文化时尚的隐喻。

  倘若深入关注近代上海画坛的兴起和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海上绘画不是单纯在传统基础上的延续、发展和变革,它是中西文化撞击和影响下的产物。它在同一时代背景、地域氛围、文化因缘孕育下生成,也形成了鲜明的共性。这种共性,就是在西学东渐的近代文化情境中,所形成的近代城市的商业文化和移民文化特质。作为上海文化特质在世俗化、商业化和多元化的氛围中获得了新的历史表现。

  从海派绘画发展演进的历史角度看,其开放性在于其精英化、国际化和商业化的复合。在写实与表现的形态之间,赋予灵性而巧妙地寻觅其中的平衡点。海派画家在风格、形式及创作观念的多元化方面,提升自己的人文情怀和学术抱负,逐渐走上一条与海派文化基础相吻合的创作道路,并开始发挥特有的优势。事实上,海派美术作为独特的艺术资源,正在于其以“新兴艺术策源地”的影响力贡献于中国美术,成为不可忽略的文化力量之一,实现其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

  文化的识别性,时常与在地的艺术家的艺术个性和形式风格一脉相承的。20世纪以来,海派绘画的相关趋时务新、兼容并蓄的艺术探索,不失为重要的新兴艺术的演变基因。在经历20世纪中后期的主题性艺术影响之后,写实绘画在20年代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的上海画坛仍是需要完善和突破的领域。在诸多艺术家的努力之下,逐渐形成了海派绘画语言探索的多元化格局,是海派绘画的一种成功和复兴的希望。这种希望所在,正是彰显艺术多元互补、兼容清雅的品格,意味着海派文化基因,凝练浓厚的“新兴艺术”的人文品质,以“大写海派”的气度和格局,形成具有海派精神和新时代风貌的“大美之艺”。(撰稿 王悦阳)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