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z6尊龙旗舰厅 封面 > 正文

打开校门,拥抱世界-z6尊龙旗舰厅

日期:2017-11-23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上海音乐学院是一所培养职业音乐家的学校,但学校不应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场所,我们的学生应该有服务社会的意识,我们的创作者也应该了解社会,创造出好的作品来回馈社会。”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歌唱家廖昌永如此说道。
记者|周 洁
 
       上海音乐学院,对于普通人来说,总是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而打开校门,让校园文化和城市文化良性互动,让更多人能拥抱音乐,是上音一直的追求。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一直以来,上音通过承办“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等重大艺术展演与赛事大力推广新人新作,塑造上海音乐文化品牌,服务大众、服务社会;通过开展“音乐开放周”“星期音乐会”等特色项目,打开学校大门,力求与民同乐;通过中国专业音乐院校艺术实践联盟机制,打破三道“大门”,为青年学生拓展艺术实践舞台。
  而随着上音歌剧院的建设,不仅将为上海新增一个文化地标,更将秉承上音创办伊始的理念,“培植国民美与和的神志及其艺术”。
 
塑造城市文化形象
  一到每年的5月份,上海的空气里就变得满是艺术的气息。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音乐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已经走过了50多个年头,而自诞生之日起,上海音乐学院就是该音乐节的主要承办单位。
  “上海音乐学院是一所培养职业音乐家的学校,但学校不应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场所,我们的学生应该有服务社会的意识,我们的创作者也应该了解社会,创造出好的作品来回馈社会。”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歌唱家廖昌永如此说道。“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正是实现这一目的非常重要的部分。
  今年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历时3周,来自中国、美国、瑞士等10余个国家的乐团、音乐家、舞蹈家们为上海市民们奉献了39台精彩纷呈的音乐舞蹈演出,9万多人次走进上海的艺术场馆、剧院、广场,欣赏了来自全国及世界各地的新人新作和名家名团演出。
  其中,上海音乐学院凭借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成果及经验积累的基础,共承办系列演出项目共10台12场,共推出35部新作,涵盖歌剧、管弦乐、室内乐、民乐等演出形式,全院参演师生共约730人次,是近年来参演人数最多的一次。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音乐节的闭幕音乐会——《丝路追梦》,是上海音乐学院创作团队以多媒体交响剧场的形式,将古典交响音乐传统与现代多媒体艺术、中华乃至世界民族民间艺术与当代音乐创作理念有机结合的一次艺术创新。《丝路追梦》聚焦“天下大同”的主题,包括《序曲》《随想曲》《狂想曲》《幻想曲》《畅想曲》五个乐章,以陆地丝绸之路南、中、北三线沿途及周边民族民间音乐为索引,以丝绸之路沿途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多媒体视觉素材,呈现出一幅气势恢宏的陆上丝路历史音画。上音作曲系教授周湘林曾在采访中表示,创作团队在谱写《丝路追梦》前,曾特地赴敦煌等地采风一周,寻找这部时代交响的“追梦之音”,“五个乐章从汉唐时期的长安出发,分三路最终回到长安,这个长安象征着今天的中国。”
  “以往音乐节的闭幕都是由国外乐团来演出的,而此次闭幕音乐会由我院交响乐团演奏我院作曲家创作的新作来闭幕,这对音乐节以及我院承办的系列音乐会有着特殊的意义。”上音艺术处处长陈明向《新民周刊》介绍道。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就在上个月,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会《丝路追梦》因深入挖掘丝路沿线古老的音乐宝藏,获得2017年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的优秀作品奖。
  廖昌永告诉记者:“上海之春一直以来都把推出新人新作作为办节的宗旨和根本。从这个舞台上,走出了一大批像吕其明、何占豪、陈钢、俞丽拿、陆在易这样的优秀音乐人才,也诞生了一大批原创佳作。”《梁祝》《第二二胡狂想曲》等经典作品的首演就是在此举办的。
  而在今年音乐节期间,原创歌剧《梦临汤显祖》亮相舞台。该剧由林在勇担任作词,作曲家、上音教授徐坚强担任作曲,青年剧作家、上音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在职研究生陆驾云担任编剧,巧妙植入了“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在艺术舞台上全面再现了中国戏剧大师汤显祖不同寻常的一生。
  “汤显祖在隐身《牡丹亭》幕后400年后,第一次以艺术形象登上了前台,不再只是昆曲和什么唱腔。《梦临汤显祖》发出了中国风范的交响乐歌剧之新声韵,向世界传递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信息。”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这样评价。
让上海变身“爱乐之城”
  如果说旁听一堂课程、一场讲座在一所综合性院校并没有什么特别,那么作为音乐专业为主的上海音乐学院,打开校门,邀请市民进入校园上一堂研究生课,看一次音乐剧排演,甚至旁听一次硕博士论文答辩,就显得格外难得。一位旁听过“作品分析”专业硕士答辩现场的周先生发出这样的感叹:“不愧为上海音乐学院,学生思维严谨、视野宽阔,答辩流程一丝不苟,老师的提问切中要害。”
  作为“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开放周”已经举办了三届,每年5月,上音都会在院内的贺绿汀音乐厅、小音乐厅、北楼报告厅、学术厅等场所举办音乐会、讲座、工作坊、大师课等,受到了市民的大力欢迎,预约名额总是很快就被一抢而空。“希望通过开放周,让市民能到上海音乐学院里看看,了解我们培养人才、艺术创作、剧目排演的过程;与此同时,推动专业音乐知识的普及”,廖昌永说。
  已经有两年活动经验的上音,在今年的开放周上又花了一番心思,除了《中国序曲——中国交响乐作品音乐会》《中国钢琴百年——中瑞青少年钢琴音乐会》等本届“上海之春”的参演剧目之外,上音校史馆以参观和展演的形式,生动展现了学院建立90年来的风雨历程。
  研究生旁听课程则精心挑选了《17、18世纪意大利古典歌曲选讲》《20世纪中国音乐思潮》等五堂兼顾经典与创新的实用课程,还有面向公众的硕博士生的论文答辩。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开放,让公众知道,音乐学院培养的是多层次、多类型的音乐优秀人才。不仅仅是教唱歌跳舞而已。” 上音研究生部主任张巍告诉记者,“这些年,上音研究生部已逐步建成一个管理层次清晰、立体化的艺术实践网络架构——交响乐团、采风基地等专业平台基地,其运作方式已经系统化、规范化;将“上海之春”、当代音乐周、弦乐艺术节等各个音乐节整合进来,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在其中得到不同收获;通过公益活动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比如,请本院各专业的知名教授到暑期学校上课,免费向全国专业学生开放,本校的研究生作为志愿者培养了组织、服务的能力,同时作为学习者又得到专业能力的提升。
  据悉,上音的研究生部下设的党总支、团总支和研究生会分别有“音为梦想”“唱响青春”和“奏鸣”品牌,围绕这些品牌建设进行的社会实践获得了上海市的资金支持,研究生部整合周边资源,与社会直接衔接让学生进入到普通老百姓的文化中,进入街道、特殊教育学校、敬老院、残疾人社区开展艺术与社会双重实践活动。
  “为了激励学生充分利用校外平台,我们规定,表演专业的研究生每年举行的两场音乐会中必须有一场在校外举行,理论专业的研究生论文要在校外的学术平台进行宣讲。”张巍透露,今年上音的艺术实践已向更高层次发展。首先是走向海外,把艺术实践、学生的能力提升、上音专业水准及中国文化向外推广这几个点结合起来,对海外有目标、有计划、体系化地推广;其次是进一步提升实践基地的品质,让基地的实践活动按照一种课程建设的体系发展,做到课程化、管理化,有明确的目标导向、针对问题去实施,建立一套基地实践的标准,成熟之后向全国推广。
  而“音乐开放周”的举办也得到了多方好评,学校曾收到一位市民的来信,信中说:“感谢你们的开放周活动!她对你们而言,是播撒了音乐的种子;对我们来说,是接受了难得的艺术熏陶,和美的享受;对全社会而言,你们是弘扬了社会正气,传递了正能量,为浮躁的世俗带来了一丝清凉和理性!”对此,廖昌永非常欣慰:“上音的音乐开放周成功举办后,不少兄弟院校也来找我们取经,这对音乐的普及、市民和城市文化的良性互动都非常有好处。”
  而在今年的音乐开放周上,上音还恢复了“星期音乐会”这一传统文化品牌,并且有了一个新的别名“上音众乐”,“众乐”字有两层意思:一是“众人之乐”,老百姓的音乐;二是“众人同乐”,老百姓的欢乐节日。据了解,每学期双周周六上午10点,“星期音乐会”都将在贺绿汀音乐厅举办,全年上演10余场。演出内容将从上音每年近600场艺术实践音乐会中择优遴选,全部面向公众免费预约。
  不仅如此,上音还与社区共同建立了艺术实践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也为城市文化的建设作出了贡献。比如徐汇公园的“星期音乐会”,自开办以来,始终以雅俗共赏、提倡经典音乐、提升市民文化素质、营造城市文化氛围为宗旨,在广大市民中掀起了一股音乐欣赏的风潮,培养了一批忠实的听友,实现了对徐汇文化的创新和拓展。通过这样的合作,不仅让学校几乎所有学科的学生能够参与进来,也给了他们直接面对面接触社区观众的机会,为普及大众音乐教育,引领社区的文化建设起到了作用。
  在为社区文化建设添砖加瓦的同时,陈明强调:“引领社区文化建设并不等于简单地迎合。”在为群众带来喜闻乐见的、接地气的节目之外,上音同样致力于提高老百姓的音乐审美。
  去年5月,上音师生在长宁艺术中心虹桥艺术剧院上演了一场完整版的意大利歌剧《爱之甘醇》。这也是10年来长宁“星期音乐会”第一次演出完整歌剧。演出前,大家还曾担心用意大利语唱歌剧,社区居民是否能坚持听完?没想到演出现场座无虚席,意犹未尽的观众还用热烈的掌声要求返场演出。
  一座如此开放的校园,也让上海变身,成了爱乐之城。
打开校门助推青年人才培养
  一所学校最重要的使命是什么?
  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2015年,由上海音乐学院牵头的中国专业音乐院校艺术实践联盟在上海正式成立,而这,是在中国音乐史上值得被记录的一笔。“上音应该是较早把艺术实践放进本科、研究生教学环节中的一所院校,并且还为其设置了专门的学分。”联盟主席廖昌永向记者介绍道,“艺术人才的培养,就是要通过不断地上台演出,不断地艺术实践来实现的。在十一大音乐学院中,有一大半学生都没有机会同乐团合作过,而乐团协奏和钢琴协奏对于学生的成长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正因如此,联盟的成立,不仅促进了音乐院校间的资源共享,也为全国的音乐人才提供了与专业音乐团队合作的机会。
  联盟秘书长陈明回忆:“在2015年之前,专业音乐院校间的艺术实践交流非常有限;联盟成立后,校际之间的交流显著增多,甚至可以用连绵不绝来形容。”就在记者采访的前一天,陈明与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歌剧团还在武汉参加联盟成员参演的“长江之韵”2017专业音乐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季。
  《中国专业音乐院校艺术实践联盟实施章程》中明确写道:今后各联盟成员院校可相互借助其优势平台,邀请其他成员院校参与由其主办的各类演出活动,共享优势资源;共同策划举办音乐相关项目,拓展合作视角,探索新的合作途径,着力推新人、推新作;还将保持定期沟通,交流分享卓有成效的艺术实践管理办法。“这样做,就更能让优秀的音乐人才和原创音乐作品通过各种途径,尽快地呈现出来了。”
  而在今年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也少不了联盟的身影,一场由十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优秀学生带来的《群英荟萃iii——中国专业音乐院校艺术实践联盟优秀学生音乐会》如期上演,十一所兄弟音乐院校各选派一档独唱、独奏或重唱、重奏的节目形式,推出了更多的青年优秀人才。
  “让我们的优秀青年学子能够通过这个平台走出去,让各院校的优秀节目可以在这里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让音乐学院之间的围墙拆开,打破师门,走出校门,跨出国门,带动各个院校的教学和创作,最终大家共同进步。”廖昌永满怀期望。
 
上音歌剧院成为城市新地标
  走进上音汾阳路校区,可以看到一片工地正在施工,预计2019年国庆前后,上音歌剧院将在这里正式开放。据了解,上音歌剧院总建筑面积31926平方米,建成后将是一幢5层综合体,除了一个1200座的中型歌剧院之外,还有4个排演教室分别用于歌剧、管弦乐、合唱和民乐的排练,以满足上海音乐学院的教学排演需求。
  “上音歌剧院的建设得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关心,建成后,它不仅能够服务学校教学,在服务社会、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上也有重要作用。”廖昌永介绍说。
  上海作为全国的文化重镇,全市目前有剧场130多座,听上去不少,但“对于国际文化大都市来说,这个数量还远远不够”。廖昌永记得当年在排练歌剧《一江春水》时,正逢上海国际艺术节,场地紧张,而符合歌剧排练的场地又特别少,最终只能去常州租借场地,“当时去了常州以后,发现当地居然有四个能够演歌剧的专业场所,心里非常失落,觉得如果学校也能有这样专业的剧场,那该有多好。”
  如今,上音歌剧院的建成指日可待,廖昌永的心中分外骄傲:“这不仅补充了上海剧院的不足,也将为打造徐汇文化圈,助力城市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