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上音奏响时代音符-z6尊龙旗舰厅
阅读提示:“上音不是要左顾右盼踩步点,瞻前顾后找感觉,更不想有一天跻身世界高端同行之中,又是踩步点跟节奏。我们的眼睛牢牢锁定的是音乐艺术本身,这才是根本——我们要做好的音乐艺术,是看自己做得好不好,而不是一味地去跟同行横向比较。”
记者|阙 政
音乐,素来与国运相连。国运盛,则华乐彰。建校90年来,上海音乐学院培育出的国际顶尖人才,为中国在音乐事业上赢得了国际声誉;一大批代表中国、影响世界的音乐杰作,唱响了“中国好声音”;几代卓越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表演艺术家及教学名师,影响深远;从学校走出的众多毕业生,成为世界各大乐团与音乐机构的领军与骨干人才……
远的不说,近10年来,学校师生中先后有1143人次获1067项国内外赛事奖项,问鼎多项最高规格赛事桂冠,在世界舞台上,奏响了中国的时代音符。
校际对话进入新时代
如今,上音已是欧洲音乐学院联盟和环太平洋音乐学院联盟的成员,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3所世界顶尖或一流音乐院校签署了合作办学战略协议与深度合作,云集了世界顶尖的音乐家、艺术家与学者等在校担任教授。但上音却并不满足于此,从2015到2017年,学院再度发力,与全球四所顶尖音乐学院创造性地达成了联合办学模式——“上音-英皇联合学院”“上音-伯克利现代音乐学院”“上音-李斯特-肖邦音乐学院联盟”——通过搭建一系列高端国际合作平台,推动音乐表演传统优势学科的发展,储备拔尖人才,创新国际精英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
中英两国外交关系的冉冉上升,为学院间的加深合作奠定了基础。2015年,上音院长林在勇访问英皇,提出希望两校在培养人才的方式上共同创新。他的这个倡议,得到了英皇院长科林·罗森的积极回应。次年4月,科林·罗森回访上音,就合作话题进一步展开探讨。
“我们和英皇之间的校际合作关系已经长达十多年了。”上音国际交流处处长陈晓翌告诉《新民周刊》,“英皇是世界顶尖的音乐学院,在国际艺术表演院校排名第二,而伴随着我们国力的增强,大家都觉得合作时机成熟,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从课程如何设置,联合学院如何运作,一直到招生、管理、经费、场所等细枝末节问题,上音与英皇花了一年时间来回修改、反复论证,最终双方于2017年年初正式签订了联合学院的协议。9月底,“上音-英皇联合学院”举行开学典礼,10名“万里挑一”的青少年演奏家汇聚一堂,最大的读高三,最小的仅9岁。
“上音-英皇联合学院采用了独特的课程设计、一流师资的投入以及全球化实践平台,是现有学历教育模式的有益补充。”陈晓翌介绍说,联合学院提出“导师管总、大师引领,以演促学、以赛促练”的培养理念,采用“短中长”个性化教学方式,上课的形式是周末集中授课,不影响常规学习。首席教授包括上音团队8人、英皇团队10人,全都是最顶级的教授。
在上音研究生部主任张巍教授看来,“上音-英皇联合学院”如同天才的摇篮:“这是一个英才计划,我们招生不论国籍,不论学校,年龄限制在20岁以下,用最优质的资源去培养人才——两校都把自己最好的学科拿出来,比如英皇最强的钢琴和弦乐专业。中国音乐人才的培养一直以来都存在一个特点:均值很高,方差很小。但是在未来,我们更需要培养的是多样化的人才,这个计划就是希望能够尽量通过优势学科,去培养那些以往关注不到的人才,比如说歌剧、古器乐……和国际一流学院办学,给了我们借船出海的机会。”
“和英皇合作,首先是我们的国际办学实力与之对等,希望能在欧洲专业院校,形成自己的桥头堡。”张巍表示,“自己说自己国际一流是没有用的,要和世界达成对话,通过对话去增进互相了解,通过办学项目发掘出一套天才音乐人才的培养模式。过去,在国力较弱的情况下,z6尊龙旗舰厅的优势资源容易集中到极少数学校,而现在,教育开放资源增多,没有‘国家队’的训练概念了,教育面临转型——让大多数人享受优质教育,而对于其少数的天才,则要靠专门的培养机制。”
难怪,在开学典礼上,上音院长林在勇会欣喜地对第一批学生说:“看到你们,仿佛看到了未来音乐大师的青春影像。”
国际话语权越来越大
谈到现代音乐,美国的伯克利音乐学院堪称是国际知名的第一块牌子。上音与伯克利的对话与交流同样由来已久,以往,两校会定期派出师生进行短期交换学习,还会一同合办音乐节。而在2017年,这两所世界一流的音乐学院又开始了新时期的全新对话。
2017年4月,上音团体赴伯克利洽谈;5月26日,双方就签订了正式协议,合作创办“上音-伯克利现代音乐院”;6月,双方联合组建的“爵士乐团”在西安、武汉、南京、杭州、上海举办了巡回演出;8月又以爵士乐演奏和音乐制作为双主题,创办了第一期“上音-伯克利夏令营”。这样的速度,不要说笃悠悠的欧洲人,连美国人都啧啧称奇。
“其实我们两校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合作机会,林院长重视现代音乐,而上音许多现代音乐领域的专业,经过多年积累,已经具备了和海外合作、课程设置无缝对接的实力。”上音音乐工程系主任陈强斌教授告诉《新民周刊》,“上音-伯克利现代音乐院是开风引流的创举,目的是深入打造具有中国风范的现代音乐创作‘孵化地’,将传统的专业音乐院校融入当代音乐生活与产业,活跃在世界现代音乐创作的前沿。”
“伯克利在非古典音乐界是世界第一块牌子,它的办学非常成功,生源来自全球,历史上光是格莱美获奖者就出了200多。之所以能获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学院本身就和业界走得非常近——他们培养出的录音师,直接在好莱坞、在梦工厂负责音频制作;演唱专业的可以直接进入艺人圈,可以说出了非常多的行业人才,和行业形成直线对接,从而成为业界一个十分有号召力的符号。”陈强斌介绍说,“伯克利常有业界一线人才直接来授课,这对于我们很有启发——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和宣讲,让有经验的成功人士进入学校,在实战经验上授之以渔。可以说,伯克利就是一所现代音乐人才的超级培训机构。而我们以往分裂的学科,如今在应用音乐领域都要打通起来。”
从前,上音的本科毕业生,会选择到伯克利继续深造,再读一个本科。“伯克利的授课机制很自由,全部130个学分,如果你每个学期修30分的话,5个学期就能毕业了。而我们上音的学生过去,直接可以免掉20个学分,再加上一些考试选拔,可以再免掉20个学分,这样一来就直接免去了40个学分之多。”陈强斌说,“而当‘上音-伯克利现代音乐院’成立之后,我们的合作就会更加深入,双方一同招进来的学生,到了毕业一起评分,这就等于我们建立了同样的质量体系,而毕业生也可以获得双方的文凭。”
随着国力的增强,陈强斌有一种明显的感觉,“许多国际院校和我们的合作意愿越来越强烈了。20年前我们没有钱,外国人总说‘我出钱请你出去’;现在政府对高校的资助力度大了,情况倒过来了,我们可以出钱,请大家一起来做事,这种角色变化,有反客为主的感觉。”
的确,得益于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近些年来中国在国际交流间的话语权越来越大。文化自信也使得我们在国际间的对话底气更强了。
民心相通,文化自信
2017年,上音还有一项重量级国际办学成果——“中欧三校联盟”(上海音乐学院-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波兰华沙肖邦音乐大学)。以往常见的两校合作,被上音创新发展成了三校合作。
“中欧三校联盟是以系列音乐节和国际巡演为杠杆,将经典音乐的创作、表演推向世界一流的水平,开展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陈晓翌表示,“今年6月我们刚刚举办了第一次活动,肖邦音乐大学的校长亲自出席,主题是钢琴和室内乐。每年我们都会换一个主题。”
除了与欧洲老牌音乐学院加深对话,去年,上音还积极响应、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一带一路沿线的30多个音乐院校签订了校际协议,以丝绸之路沿线音乐艺术院校校长论坛常设秘书处的运营机制为牵引,领衔和组织十余个国家的国家级音乐院校教育合作机制平台,建设中国音乐文化海外推广中心,设立“丝路留学”奖学金,打造联合乐队与联合创作基地,建立特殊乐器专业学科,丰富中外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
“去年我们召开了专题论坛,和几十所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级音乐学院成立了一个共同体。今年我们又在哈萨克斯坦开了第二次会议,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设想。”陈晓翌介绍说,“这一方面是积极响应国家的大战略,另一方面,所谓民心相通,音乐艺术是特别容易沟通你我的。今年暑期,一带一路沿线的学生来上音参加民乐短期进修班。来的时候一句中文都不会,可是在汇报音乐会上却已经完全可以用中文来演唱中国的民歌。我们不仅教授他们中国独有的民乐器,像是二胡、琵琶、古琴……还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文化活动,比如去苏州看园林、包饺子、包粽子,安排丰富的讲座和动手实践。学生们拿了我们的奖学金,都很珍惜学习的机会。这个欧亚大陆音乐的文化桥梁一旦形成,也将塑造东西方音乐交汇的新形态与新概念,丰富中外人文交流,为中国赢得在世界音乐新领域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2017年,业内顶尖的国际计算机音乐大会(icmc)由上音承办,再度奏响了上音与世界交流的华章。自1974年创办以来,这还是icmc第一次落地于中国专业音乐院校,全球众多音乐研究、教育、创新机构和专业精英云集上海,作最高水平的专业论文宣讲和计算机音乐新作展演,发布国际最前沿的电子音乐作品、声音艺术装置和电子音乐科技研发成果,是一场全球新音乐人最重要的年度集会。
“这届大会的主题是‘听·自己’(hearing the self)。来自世界的不同的‘自我’之声、发明创造和新的探索,都在这个舞台上展现。”陈强斌告诉《新民周刊》,“icmc是面向全球征稿,评委全部是业界大牛,为我们作开幕演讲的是业界公认的领袖人物john.m.chowning。能够承办这样的盛会,也标志着我们在全球有一个发声的舞台,在这个领域有一定的话语权。”
在他看来,这次盛会的意义还不仅仅是国际交流,“当代科技和音乐关系是一项前沿研究,艺术不是孤芳自赏,与时代有紧密联系,伴随着当代科技的发展产生了许多音乐新媒体,可以说科技对传统音乐有强大的辅助、传播作用。上音有自己的品牌优势,又背靠上海,完全可以将中国文化历史的积累通过先进技术传播出去,将成果展示在国际舞台,引领国际新潮流,展现我们的文化自信。”
打造全球音乐艺术人才的硅谷
在icmc的开幕致辞上,上音院长林在勇说道:“上海音乐学院近年来坚持办学方向,坚定一流目标,坚守优良传统,坚实创新发展,在国家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中,做大格局,提升能级,再造引领性,冲击世界一流。上音不仅要在传统优势领域发展,也以对艺术的时代性、人民性本质的认知,应当更积极主动地深入当代音乐生活,挺进世界音乐创新前沿……这对上音,也可以说对上海这座具有世界文化艺术理想、愿景的都市,对当代中国音乐艺术更好地形成世界影响力,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更好的世界现代文明,都很有意义。”
说到底,无论是“上音-英皇联合学院”、“上音-伯克利现代音乐学院”、“上音-李斯特-肖邦音乐学院联盟”还是一带一路音乐院校共同体的创办,上音这些年来最着力的,是人才培育机制的革新,唯有培育出符合国际潮流的创新人才,才可令中国音乐源源不断地后继有人,才能令中国好声音一代又一代地唱响在世界舞台。
这砥砺奋进的五年,上音人不断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尝试探索创新,这既是对辉煌历史生命力的再创造,更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引领性思考。一所音乐学院应该如何多层次开展国际合作?上音给了一个响亮的回答——与英皇的合作是天才的摇篮,与伯克利的合作是借助商业成功的经验,培养行业高端人才,“汉堡高级演奏家计划”则学习欧洲发给学生行业认可的高级演奏家证书,相当于博士学位,打破了大学培养学术研究性人才、不关注行业人才的瓶颈……一代接一代,为中国的优秀音乐人才集聚搭建了一个梯队培养的范式,这是一个长远的战略。
“在艺术和文化的领域里,上音真正有雄心、有基础也有可能性做出重大业绩和工作,必须在恰当时机进入一个新的出发阵地和领域。”林在勇说,“借用一种机制,有所突破,不是替代性的关系,而是一种新生长点,给出我们新的机遇和机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精品教育战略,打造全员育人环境,培养拔尖音乐人才,构筑开放的国际化办学模式,分类实施拔尖型、创新型、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计划。完善‘大中小’一贯制人才培养体系,丰富教学内涵,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拔尖音乐人才与创新型领军人才。”
近年来,“音才助飞”计划的成功实施,“珠峰计划”“登峰计划”和“本科表演专业演出季”的启动,又逐步推进实施了完全学分制与绩点制改革。预计从2017至2019年,全校40%以上的学生将拥有境外交流、学习的经历,20%以上的学生参与联合培养。
在采访中,林在勇屡次强调“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上音坚守传统,坚实改革,我们认为过去行之有效、成绩还不错的办法,都予以进一步确认和坚持;但有新的机会的时候,一定要深化改革,寻找新的动力新的增长点,也许就做出了全新的业绩——英皇、伯克利、中欧三校、icmc……在全媒体时代,音乐已经广泛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手机、游戏……出现了新的媒体、新的材质,以往乐器实现不了的效果,现在可以用全新的技术手段去实现。而原有的教学和研究架构里不会自动产生新型复合人才,但这种新,本身就代表了学科建设的提升,学校办学能级的提升,对时代贡献度的提升,人才数量质量的提升,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未来,上音有一个野心:打造全球音乐艺术人才的硅谷。硅谷如何形成?靠的就是梯队式人才、复合型人才的不断累积。在林在勇看来,“上音要做的是标准范本,要引领的是范式革命,要制定的是人才培养的新标准——不仅面向国内,而是更要面向音乐艺术本身,回归到问题的根本——不是看别的兄弟院校做了什么,而是看我该做什么。上音不是要左顾右盼踩步点,瞻前顾后找感觉,更不想有一天跻身世界高端同行之中,又是踩步点跟节奏。我们的眼睛牢牢锁定的是音乐艺术本身,这才是根本——我们要做好的音乐艺术,是看自己做得好不好,而不是一味地去跟同行横向比较。”
如今,艺术教育正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重视。音乐学院做得好,辐射的不仅仅是国际舞台,更是城市精神。这些年来,上海无论是交响乐、歌剧,还是室内乐、音乐剧,各种演出一年到头不停歇,各个演出场馆日夜灯火辉煌,连观众也变得专业化起来。
未来,林在勇希望上音能塑造一个上海城市文化新坐标:以上海音乐艺术发展中新的资源优势与协同创新机制,聚焦上海城市文化定位,参照维也纳、巴黎、纽约等世界著名城市的人文繁荣参数以及对世界的影响指标,打造上海音乐文化有机产业链,构建孵化重量级原创精品的长效机制,使音乐更加深刻地影响上海城市文化精神与国际大都会的文化品格。
※z6尊龙旗舰厅的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