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十度”-z6尊龙旗舰厅
阅读提示:医学是“竭尽全力采取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医学是“有时去治愈,时时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伟大的誓言与静静的墓志铭,都是源于对生命的关怀与尊重,正因这份关怀与尊重,让医学触手生温。
撰稿|宋琼芳
有人说,医学来自对生命的救赎,一边救赎,一边无助。所以,医学是“竭尽全力采取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医学是“有时去治愈,时时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伟大的誓言与静静的墓志铭,都是源于对生命的关怀与尊重,正因这份关怀与尊重,让医学触手生温。
任岁月更迭,任历史沧桑,上海交大医学院一直守护着这份暖意,从未曾有一丝冷却,那属于医学院的无数颗跳跃的心,那属于医学院的无数双温柔的手,默默凝萃医学人文的至精至纯。
这里的温暖“十度”,诉说着医学院的永恒温度。
一棵白杨的韧度
每当看到白杨树,上海交大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吴韬就会想起那些难忘的日子:辽阔的南疆土地,漫天黄沙中,傲然挺立的白杨,他和他的“上海战友们”铭记于心的流金岁月……
上海2010年启动新一轮“对口援疆”,医学院先后选派大批医生参加卫生援疆。吴韬是上海第八批医疗队总领队,时任喀什二院院长——在关键时期,是他带领上海医生团队共同努力,助推喀什二院成功创建三甲医院,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在喀什,“白手起家”的上海医生太多,附属仁济医院肾脏科主任医师、时任喀什二院肾病科主任顾乐怡就是其中之一。1年半时间,顾乐怡建起一个完整学科,诊治近3000例肾病患者,开展近4000次血液透析。就这样,交大医学院的许多个“顾乐怡”,用“上海节奏”创造了“喀什速度”。一例又一例疑难杂症在喀什二院“终结”,一项又一项纪录在喀什二院诞生,远赴1600多公里以外的乌鲁木齐转诊已成历史。
吴韬记得,当他们首批队员结束任务返沪时,被当地送行的医生和患者围得水泄不通。两棵白杨树旁,他们一起哭了!而那两棵白杨树,是吴韬和队员们刚到喀什时栽下的,如今长成3米多高。在吴韬宿舍三楼的房间,正好可以从窗边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风和日丽也好,风沙走石也罢,它们一如既往,勇敢生长,逆风飞扬,执着、倔强、坚韧,为人们带来希望的力量。”吴韬说,“我们都是喀什的白杨。”
一条道路的长度
“上海中路28号”,这是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所在地。从1995年上海第一批援藏干部到来至今,这座医院有了飞跃式发展,而“来自上海交大医学院的上海医生”,也已成为当地医护人员与患者心中的特殊情结。
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医生何永刚就是交大医学院派出的第二批“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之一。进藏初期,普外科是全院业务最繁重的科室之一,但腔镜微创手术率不足15%。微创手术必须推下去!何永刚在设备和器材短缺的情况下,手把手教会大家如何操作。一年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达60%以上。在这条“上海中路”,热爱马拉松的他几乎每隔一天就要来一次5公里长跑。“更好地锻炼身体,手术时间再长也不用戴氧气面罩。”他说。
在高原做一台手术有多危险?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张伟恐怕更有发言权,在他援藏期间曾遇到一名因修毡房不慎跌落,导致5/6骨折完全脱位、四肢几乎完全瘫痪的藏族小伙子多吉,看到小伙眼里那种对生的渴望,张伟说:“此时,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救活他,给他重生的机会,给一个家庭幸福的未来。”但实施这样一台颈椎前后联合入路骨折复位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别说在从未开展过此类手术的西藏,即使在医疗水平发达的上海也并非易事。1小时,2小时……经过在缺氧环境下近8小时的奋战,手术成功了!术中没有输血,术后没有感染!这不仅填补了西藏地区颈椎疑难手术的历史空白,也开创了当地多学科协作诊疗的先河。但来不及庆祝,来不及欢呼,放下手术刀的那一刻,作为主刀的张伟倒下了。在氧含量极低的高原,一台8小时的手术几乎耗尽了他全部体力。心率130、氧饱和度80%,张伟自己差点也被送进了icu。整整三天,他都爬不起来,一直吸着氧,但是他却说:“用我倒下三天,换他一辈子站立,值了!”
今年7月,何永刚结束援藏任务,回到上海。但他时常怀念在“上海中路”奔跑的时光。这条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道路,仿佛好长,从过去绵延到未来;又仿佛好短,那些援藏的日子一下就过去了,然后被深深封印在每一个交大医学院的医生心里。
一次行走的亮度
7岁彝族女孩皮美(化名),生活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西北勒乡,因为先天性眼睑下垂,一直自卑、内向,直到上海专家免费在蒙自市人民医院为她做了一台手术,把她原本下垂的上眼睑给“拉”了起来。她睁开眼的一刹那,所有人都忍不住瞪大眼睛:“真的好漂亮!”
不过,附属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团队想做的远不止这些。该院眼科副主任郭文毅从交大医学院团委得知要“精准扶贫”蒙自市人民医院时,抛给团委书记游佳琳的问题是:我们能做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要做,就要彻底改变山区医疗状况。
游佳琳也这么想。这一次“光明行”,上海交大医学院团委与红河州卫计委达成眼科领域精准帮扶的新意向。九院眼科团队每年多次到当地医院义诊和手术,每次在当地举办学习班,接受对口帮扶医院的眼科医生来上海进修。最终目标是:常见眼病和简单眼科手术能在当地医院由当地医生完成;复杂病例通过九院远程会诊进行指导,更难一些的病例由九院医生到当地手术……
因此,“光明行”的意义变得更加深远——只有持续、长效帮扶一个地区、一家医院的某个特定科室,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授人以渔的道理,如今已在交大医学院得到广泛共识。“今后对口帮扶,都会坚定走这条路。”游佳琳说。
一片海洋的深度
哭声,一直是儿童专科医院的“背景音乐”,特别是手术室门口的身嘶力竭。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每年开展手术达2.26万例,平均每天进行大大小小手术60多台。病患和医生,都需要面对“哭的压力”。
然而,这家医院提出打造“无哭声医院”——不仅关注患儿的生理疾病,更关怀患儿的心理呵护。他们首先聚焦的就是哭声最“集中”的手术室。
“海洋”的画面跳入医护和设计团队的脑中。温暖的海洋,代表着宽广、平静,犹如母亲的怀抱给人以安全感,更似一双温暖的大手牵引着孩子去探险未知的世界。因此,他们把“海洋世界”搬到手术室,手术室的正门变成“灯塔之门”,大门打开后,一派阳光灿烂的景象,触控的彩虹灯瞬时让孩子忘记哭泣,而“术前准备舱”仿佛是儿童乐园,舒适的儿童躺椅、毛绒绒的公仔、可爱的童话书……孩子由母亲怀抱着一路护送至此。一位患儿家长感慨:“我看到的不仅是漂亮的手术室,更是‘走心’的医疗服务。”
“‘艺术在医院’是我们不变的理念。”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党委副书记季庆英说。医院不是冷冰冰的地方,每个角落都能因为细节的用心而变得美好动人——这是“儿中心”的人文追求,也是医学院的人文精神。
一个房间的宽度
如果说,儿童医学中心的“无哭声”手术室是最有爱的地方,那么,附属新华医院的“患儿麻醉准备室”则是最让孩子有安全感的所在。
每个儿童都是一朵娇小的花蕾,对于手术患儿来说,手术室陌生的环境、与父母分离的焦虑往往导致孩子产生烦躁不安的情绪,不但影响麻醉和手术开展,对幼小心理的创伤也是巨大的。因此,新华医院麻醉与重症医学科提出“让患儿在母亲的怀抱中进入梦乡”的想法——成立“患儿麻醉准备室”,配备一名麻醉医生和一名麻醉护士。父母可以抱着孩子来到手术室内的麻醉准备室,让患儿在父母怀中进行吸入麻醉,全程无痛苦,孩子的哭声少了,父母看到孩子安静地睡着,悬着的心也放下了,困扰家长的心理阴霾就此散去。
据统计,实施“患儿麻醉准备室”以来,患儿的哭闹率比之前下降54%,患儿和家长手术前的焦虑心情得到有效缓解,家长的满意度明显提升。“在治疗患儿身体疾病的同时,将由于手术麻醉导致的患儿心理的创伤降到最低。”新华医院麻醉与重症医学科主任石学银教授带领下,这项服务正逐步在多项患儿手术的术前准备应用。
只有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从细节着手改善服务,才能为孩子及其父母带来贴心的暖意。小小的一间房,爱的宽度却是无限的。
一种希望的强度
当护士变成闺蜜,患者的感觉是怎么样的?附属瑞金医院乳腺中心的“芳馨护理组”自有她们的答案。
“芳馨护理组”对每一位乳腺癌患者开展确诊、治疗、康复的全程陪同式管理,考虑到患者在居家康复过程中可能随时面临各种困难,护理组开通24小时咨询专线,让患者出院也能“疑问不过夜”。
护理组的目标是为乳腺癌患者建造一个“希望加油站”——给病人送去温暖和力量。她们联合病友团体与医院社工部,在国内率先引入“同伴教育”:把康复病友重新请回病房和化疗室开展每周探访活动,用成功的治疗经历给患者和家属打气,让他们鼓起战胜疾病的勇气,顺利完成所有治疗。
她们还建立“乳腺癌患者资源中心”,心灵手巧的护士设计术后康复用品供患者使用,制作健康教育宣教片,为病人提供义乳试戴等多种延伸服务,为患者提供治疗、康复、饮食、心理等全方位指导和支持。
将集体的青春融入美好的健康事业,致力服务好每一位病人——“芳馨护理组”的理想与追求赢得病家一致“点赞”,也为交大医学院的人文服务品牌写下美好的一笔。
一台手术的速度
陈先生,甲状腺恶性肿瘤切除手术,住院36小时;曾女士,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住院24小时……这些病例记录,来自仁济医院日间医疗管理中心。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日间手术的医院之一,近年来,附属仁济医院凭借创新管理模式与信息化系统支撑,日间医疗“仁济模式”领跑上海乃至全国:在各院区建立不隶属于任何临床科室的日间手术中心,转变“分散式”为“集中化”管理。自主创新设计日间医疗管理信息系统,并首创“日间病房床位自动分配系统”,将日间医疗病房床位变为“公共平台”。
什么是床位自动分配系统?该院医务一处处长张继东说:“想象一下电影院的‘选座系统’,日间病房每天的床位资源就像是一场电影,当医生在门诊工作站向系统提出床位申请时,就能在屏幕上看到如同电影院购票机上显示的座位空余情况图,医生可根据病人和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任意一天的任意空床来收治病人。”
“日间手术排刀预约系统”是另一大亮点:通过管理手段、信息技术支撑,让每天上午8点半的第一台手术“准时划刀”,让愿意第一台手术的科室自主选择,让手术室麻醉师、手术护士明确安排、不再空等。在仁济医院日间手术管理中心,可以实现每日分时段预约患者入院,进一步提高患者满意率与手术运行效率。
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一台手术的速度可以有多快?这取决于医院为病人想的有多么周全。
一缕微风的密度
沈女士家住普陀,女儿经常生病,每次到医院看病就像“春运”,排队等候时间长,一个等候号码就把人“套牢”。直到附属上海儿童医院推出“微信挂号服务”。有一天,沈女士的女儿又生病了,她试加医院微信、绑定孩子的就诊卡,随即挂号成功,又查询候诊排队人数,预估好时间,带着孩子从家里开车过去,“停车、交费、上二楼就可以看病了,竟然不到5分钟!”她不能相信。
近年来,“融媒体”成为医疗机构传播信息、展示自我的重要角色。“解读瑞金logo:对我们每一个瑞金人来说都非常熟悉,医院大门、院史陈列馆、医院z6尊龙旗舰厅官网、院报上都能看到这一抹熟悉的蓝色底纹,以及中间张开臂膀的小人……”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瑞金医院,用“微信”打造一张具有“瑞金”人文特色的烫金名片,用贴近时代脉搏的主题策划与妙趣横生的文字图画,积极推广医院文化和品牌。
如今的医学院各附属医院“微”风拂面:通过微信、微博、微z6尊龙旗舰厅官网等,积极服务患者、传播医院文化、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让医学人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一段导航的广度
很多第一次去一家新医院看病的人都会担心:那么多幢楼,那么多地方,会不会找不到地儿?尤其当医生开出一溜“检查单”后,立马会陷入迷路综合征。为了破解“迷宫”难题,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引入“智能导医”小管家——3d实景智慧医嘱系统。
患者进入医院范围,即可通过手机wifi连接本地无线热点,无须下载任何app,在页面输入当前位置即可定位患者,并察看到特定地点的实景图片。当患者选择院内某一目的地时,系统能自动计算并生成一条导航线路,并在电子地图上直观展示,通过方向箭头、科室提示等信息,同步引导患者到达目的地。
这一系统与医院his(医院信息系统)对接,可实时获取患者每一个检查项目的状态。患者挂号并在页面输入就诊卡号后,系统将智能计算出其依次进行就诊、检查、付费等流程的最佳“医嘱路线”,为患者推荐最节约时间的路线方案,大大减少患者往返周折。
在患者满意度调查中,这一功能获得97.6%受调查者的好评。智慧导航,凭借的是最新的信息技术,而设计者怀有的却是为病家着想的初心,因此,覆盖了全院,更覆盖了人心。
一份生命的热度
护士刚把门打开,等候在门外的家属们就“呼啦”一下涌入,在这个特殊的病房里,每个病人每次只能有一个家属进入看望,因为探视只有半小时,所以会出现各个病床的家属们赶时间而小跑着进去、小跑着出来的“接力”现象。
这是下午3点,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监护病房的一幕,同时也是取景该院的大型医疗纪实节目《急诊室故事》中的一幕。
六院与《急诊室故事》密不可分:“生命有痛,有你真好”,前者为后者展现了最真实的“自我”,而后者给予前者对医疗服务的深入思考——2015年,拥有本市最大急诊室的六院,拿出了优化“急诊抢救室患者住院流程”的改善医疗服务品牌。
“医疗卫生政策发生着变化,而我们可以从故事的细微处捕捉到这些变化,看到我们身处的时代背景。”该院党委书记方秉华说,“当今医学理念也发生巨变: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甚至以病人及其家庭乃至社会关系为中心。医护人员如何审视自我、改善行为、改进服务?”
注重医疗技术的同时,更重视医学人文——这也是上海交大医学院所有附属医院思考的问题,更是医学院对医学生潜移默化的理念培养:每个生命都是华彩篇章,每个人都应当被郑重以待——无论他身处何方。
让医学恒温,让医院恒暖,上海交大医学院的温暖故事,又岂止“十度”?
※z6尊龙旗舰厅的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