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个微改变,变革中国儿科医疗-z6尊龙旗舰厅
阅读提示:20年前,当参观者走进这家医院时,大家睁大了眼睛。从那一天起,这家医院令人耳目一新的种种细节,成为国内医疗机构效仿的“样板”。
作者|黄 祺
如果把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变成一幅画卷,画面上,一定有波澜壮阔的大开发、有精雕细琢的革新、有“疑无路”的困境、更有柳暗花明的跨越……
在这一幅令世人惊叹的画卷上,上海浦东是精彩的一笔。一颗水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在浦东,一家医院从诞生到发展的故事,则正好是浦东开发开放的缩影。
20年前,当参观者走进这家医院时,大家睁大了眼睛。从那一天起,这家医院令人耳目一新的种种细节,成为国内医疗机构效仿的“样板”。经过20年,当时的新颖、领先之举,已经成为今天国内医院的“习以为常”。
这家可谓最“特别”的医院,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它是上海公立三甲医院中最年轻的——今年20岁。
它是上海唯一一家由国外公益机构与市政府合作创办的公立医院。
它是最早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的医院,将国际一流的医院管理、医疗技术、服务理念完整地引入中国。
更重要的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并没有因为“高大上”而变成“贵族医院”,20年间,医院服务于广大公众,让中国儿童享受到了优质的医疗服务。
今年5月,“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挂牌。这是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又一次新的跨越——尽管没有隆重的仪式,但儿中心升级“国家队”,将给这家医院和中国儿科医学事业带来深远的影响。
中国医疗服务飞跃式的进步,也正是发生在最近的20年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作为引领者,以自己的示范作用改变了中国医疗服务,变革了中国病房。
开创,中美合作建医院
1998年初夏,身着浅绿色套装的希拉里·克林顿,站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门诊大厅,为医院剪彩,并发表致辞。当时,希拉里的身份为美国第一夫人,在陪伴克林顿访华的过程中,希拉里专程到上海浦东参加医院的开诊仪式。
一家中国公立医院的开诊仪式吸引如此多中外重要人物参加,这在中国医疗事业史上是第一次。不过,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筹建者们并没有感到意外,因为这家医院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创举。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第一个“新”,自然是它的创建背景——它是由国外公益机构与上海市政府合作创建的公立医院,在此之前,中国公立医院从未有过这样的背景。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门初开,美国最大公益机构之一的世界健康基金会(project hope)与上海市政府达成合作,一起创建一家综合性儿童专科医院,以此为契机,提升中国儿科医疗水平。
那是一个中国医疗界渴望学习国际先进医疗技术、医院管理经验的时代,相对于当时国内的医疗水平,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医疗无论在技术还是管理上,都远远领先于中国。
1990年,上海浦东开始了大踏步的开发开放,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又一重大的国家战略部署。邓小平在沪过春节期间,多次察看浦东,为南浦、杨浦两座大桥题写桥名,并鼓励上海人民“思想解放一点,胆子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要建设好浦东,需要有人;要吸引一流人才,首先要配套一流的服务机构,而一家具有国际水准的儿童专科医院,正是上海和浦东新区迫切盼望的。
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经过讨论,世界健康基金会和上海市初步达成合作意向:由世界健康基金会提供仪器设备等相关院内设施,由上海市政府提供办院场地,双方合作在浦东建立一家国际标准的儿童专科医院。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成功创建所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越了医疗界。对于从“姓资姓社”争论中走出不久的中国来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创建说明,只要中外双方抱着诚意,完全可以找到一种合适的合作方式,突破旧体制,让中国民众从合作中获益。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承载着改革初期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国际交流的愿望,它还是一扇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窗口,至今,医院仍然被誉为“中美合作最成功典范”。
颠覆,医院原来可以这样
要说这家医院的不一样,20年前走进医院参观的人深有体会,令他们感慨是:原来医院还可以建成这样!
1998年建成的医疗楼,如今仍然用于门急诊。这是一幢前低后高的建筑,前厅安排了挂号、诊室、检验、药房等空间,候诊区域位于前厅的当中,玻璃屋顶洒下阳光,让建筑内部毫无压抑感。如今,中国很多医院的门诊大厅,都采用了玻璃屋顶设计,让候诊区域看起来温暖而明亮,但这样的理念在20年前是非常新颖的。
门诊空间的布局,充分考虑了医疗服务的需要。患者从门诊大厅左侧开始进入就医流程,挂号、就诊、检验、取药,顺时针完成就医。这样的设计,避免了不必要的人员走动,不仅是方便患者,也避免了医院内人员走动带来的相互感染、小患者意外跌倒等风险。门诊诊室一人一间,一改过去一间诊室里坐四位医生,病人之间隐私无法保护的情况。
走进门诊后侧的住院部区域,病房安静而明亮,走廊开阔,目的是方便转移床的进出。仅仅是目力所见,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完全颠覆了20年前人们对医院的印象,在那个时候,中国的大多数医院里还飘散着酒精味,过道狭窄,病房拥挤而昏暗。
病房里的新事物还有很多:为家长准备的陪护床、每张病床都有帘子保护病人隐私、随处可见的洗手台、医生护士彩色的帽子、点缀着童趣图案的诊室、为住院小病人准备的“病员学校”“娇蕾图书馆”“大不同学院”和专业的社工……当年的新事物,如今在中国的医院中大多“习以为常”。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把现代医院的理念带到中国。所谓现代医院理念,指的是医疗从关注生理扩展到关注心理,医疗从以医生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再到以家庭为中心。这一套全新的概念,逐渐影响国内医疗机构,成为今天被普遍认同的医疗服务标准。
当然,还有更多“看不见”的领先之举,隐藏在这家医院的各个细节之处。“建筑节能”这个词几乎要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才被广大的公众熟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按照国外儿童医院的建筑标准建设,1998年就已经实现了建筑节能降耗:玻璃采用双层玻璃、空调采用冰蓄冷方式,最大限度地节省了采暖、制冷的能耗。
20年前,中国还没有一家医院采用全封闭的新风系统,这套可以有效控制建筑内温度和预防院内感染的系统,已经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运转了20年。今天我们走进医院病房,安静而清新的新风系统依旧在发挥着作用。
如果要总结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硬件上的创新之举,用一句话可以概括:这是一家为医疗而设计的医院。从这里开始,中国的医疗管理者开始重视“患者就医体验”,他们开始从建筑设计、院内布局、功能布置上重新审视自己的医院。
开放,最“国际范儿”团队
2009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跨入自己第十个年头时,江忠仪被任命为党委书记。此前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任职时,江忠仪曾多次带着国内外参观团考察医院,对医院国际化的程度印象深刻。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创办初期第一批员工,几乎全部接受了海外进修培训。江忠仪向《新民周刊》介绍说,1998年医院成立投入运营时,医院医护人员主要来自新华医院,新华医院成立于1958年,拥有雄厚的儿科医学基础。
虽然已经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儿科医护人才,全新的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却并没有满足于此。借助世界健康基金会的资助,建院初期的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几乎全部被送往美国、以色列、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进修学习,将当时国际最前沿的医疗技术和管理方法带回中国。
不仅是医生,就连保安主管、食堂大师傅和后勤管理人员,也被送到香港学习规范的医院安全、厨房管理和后勤工作规范。卫生阿姨怎么区分不同区域的拖把、怎么消毒抹布、怎样整理病房,何时开展保洁工作都是学习的内容。
世界健康基金会上海项目总监徐丽华介绍,上世纪90年代,中国医生出国进修的机会不多,在赴美之前,世界健康基金会专门为医生们开设语言课,介绍美国的文化和生活常识。
20年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从未间断将医护人员送至海外学习。随着时代而变化,如今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国际化的内涵,已经远远不是出国进修。医院提出了“不求拥有、但求所用”的更加务实的理念,突出强调以项目为纽带的合作机制建立,近年来,与美国国家卫生院(nih)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所、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美国圣述德儿童医院、美国国立儿童医学中心、日本国家儿童医学中心、法国necker儿童医院等医疗机构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先后成立了8个联合实验室、合作中心及培训基地,还聘任包括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裴正康教授等在内的12位海外高水平专家担任医院的名誉学科带头人、特聘教授和客座教授。2014年,医院与加拿大渥太华医学院合作,开展儿科全科医生培养。
当初的学习和追赶,让中国医生掌握了国际一流的医疗技术和科研进展,勤奋而聪明的中国医生们如今已经在很多领域超越了当初的“老师们”,他们正在用自己的科研创新,为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说到医院文化,让全国同行刮目相看的,还有儿中心人的创业精神。
20年前,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伫立在浦东的腹地,周边还是工地和农田。很多医生回忆道,甚至有农民开着拖拉机送孩子来看病。当时的浦东,交通不便,为了吸引更多患者,医院开了一班接驳车,到几个固定地点接病人。
创业不易,在艰苦的创业过程中,儿中心人形成了强烈的凝聚力,这种创业精神后来被总结为“相互欣赏、相互鼓掌”的医院文化。
20年,对于一家谋求远大发展前程的医院来说并不算长,2012年江忠仪担任院长后,提出了“二次创业”的理念。他认为,即使已经取得很好的成绩,儿中心每一位员工也依然要以创业精神对待这一份共同的事业。
人,决定了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江忠仪院长介绍,为了吸引优秀的医学人才投入儿科事业,医院建立了一套人才激励机制,人才激励的核心理念是:“让人才在医院里看得到自己的今天,也看得到自己的明天。”
相互欣赏、扁平化管理、充分的员工讨论、重视每个人的事业发展……这些现代医院文化,同样也慢慢影响着中国的医疗同行们。
创新,挑战最难儿科医疗技术
高起点的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自然承载了更多的期待和责任。作为浦东新区第一家高水准的儿童专科医院,政府对儿中心的要求不仅仅是为浦东市民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更是要这家医院引领上海的儿科发展,解决儿科医疗上的疑难问题。
儿中心没有辜负重望。
医院拥有心外、心内、血液/肿瘤、儿保、重症和儿外六大国家重点学科或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医院长期致力于疑难危重症诊疗水平的提升,在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发布的近三年疾病难度指数(cmi)儿中心始终位列上海市医疗机构前列。依托多个重点学科,儿中心不断推动儿童重大疾病临床诊疗技术、指南和规范,为新农合大病保障等公共卫生政策的出台做出了重要贡献。
20年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医护团队攻克了复杂性先心病的多种手术技术的创新、儿童白血病规范化诊治、累计成功实施4例连体婴儿分离手术……
早在1998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疑难杂症门诊在国内最先开展了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mdt),由郭迪、吴圣楣、黄荣魁、冯树模等老一辈儿科专家组成的专家团共同为疑难杂症患者看诊。20年来,儿中心始终延续着这份坚持,以具备雄厚临床实力的儿科各亚专业为强大后盾,由一批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知名专家教授领衔,组成了从临床到实验室的协作团队,对患儿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
在攻坚疑难疾病的同时,“医疗质量为先”被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
要改变大家多年的“习惯”,是很不容易的,但查漏补缺的梳理,带来了医疗质量的明显提高。
对婴幼儿镇静过程的管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由于婴幼儿的配合度较差,影像检查(如磁共振等)常常需要使用镇静。过去,镇静的过程和安全保障没有规范的要求。为保证患儿在镇静过程中的绝对安全,医院在影像检查室和心脏超声室特别增设了镇静药物使用复苏室。患儿可在舒适的环境中进行镇静和复苏,在镇静的整个过程中都有专业医护人员监控评估。虽然这一改变使医院加大了人力投放,但却赢得了家长的普遍肯定:“现在有医生始终在身边,心里踏实多了!”
在2010年万人问卷满意度测评中,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在上海市儿童专科医院中位列第一;在质量管理万里行中,医院也获得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
2013年、2016年,儿中心两次通过了jci复评审,再次成为国内首个通过jci认证的教学型、研究型儿童专科医院。2013年年底,上海交通大学批准建立了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儿童健康管理研究所,研究所目前已经立项的两大课题之一,就是对于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制度的研究。科研课题的目标,是对照国外医疗质量管理经验,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20年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引领国内儿科发展,让很多过去无法诊治、诊治效果不好的疾病,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挑战和创新临床医疗技术的热情、将医疗质量放在首位的理念,植根于医护人员的基因中。通过举办培训班、技术交流等方式,儿中心医生们这些现代医院的先进理念,推广到了更多的医疗机构。
突破,“小儿科”中做“大学问”
中国语言中,“小儿科”被用来形容“很容易”“没有技术含量”。多年前,“儿科无学问”的老观念曾盘桓于儿科医生心中。但事实上,儿科有大片空白的科研领域,等待着探索。
儿中心有着很好的科研传统,曾任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院长的沈晓明,曾开展儿童血铅中毒研究,研究成果最终推动我国汽油无铅化进程;后来他又开展了有关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研究,促进了中国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普及。
2009年,跨过十周年的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响亮地提出了“从零开始,起航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的二次创业”的理念,这一次“创业”,医院把重心放在了学科建设和科研上。“前面十年,我们的临床服务已经做得很好,医院已经牢牢占据上海乃至全国儿童专科医院的第一阵营,同时始终保持国际交流与合作上的极大优势。接下来,在为广大公众提供一流的临床医疗服务基础上,我们要将学科发展得更好,将科研做得更好,这才是一家三甲儿童专科医院应该承担的责任。”
怎样鼓励更多的人投入到科研事业中——这是江忠仪院长首先面临的问题。他给出的答案是:要建立高水平的科研平台,要用各种政策鼓励科研创新。
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转化医学研究所”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成立,这是目前国内儿科医院中第一家转化医学研究所。江忠仪介绍,成立转化医学研究所的想法,来自于一次与鲁白教授的交流。“2007年我还在交大医学院工作时,接待了曾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儿童发育研究所神经发育研究室主任鲁白教授。陪同他参观时我们谈得最多的就是转化医学,当时这个概念还非常新,美国也正在大力发展这个领域。”
看清了医学发展的趋势,儿中心立即行动,成立了国内首个儿科转化医学研究所。
经过10年的努力,如今儿中心的科研实力已今非昔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十一五”期间年均2.6个,到“十二五”期间年均12个。“2017年我们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共21个,在上海儿童专科医院中排首位,就算放到全国,也应该是领先的。”
10年来,儿中心产出的sci论文数量以年均2.8倍的速度增长,其中多篇论文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自然医学杂志(nature medicine)上。2015年,周斌兵教授的研究被《nature medicine》杂志以封面报道的形式发表,杂志负责人反馈认为,该研究代表着当今世界该领域研究最前沿水平。
现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科研成就,不仅在传统的儿童心脏学科、儿童血液学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在罕见病、儿童保健领域,儿中心的科研成果也成为了同行关注的焦点,一些科研成果已经影响到公共卫生政策,为儿童健康成长带来了直接的积极影响。
近4年来,医院还先后成立了“卫生部儿童血液肿瘤重点实验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童医学中心临床医学院”以及“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儿童健康管理研究所”。此外,儿童心血管学科和儿童血液肿瘤学科列入国家发改委“上海市转化医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内容。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在科研上的成果探索,也给中国儿科医学科研带来了新的气象。儿中心的科研项目,瞄准一些潜在影响儿童健康的“大”问题,不仅找到造成这些健康威胁的原因,而且还为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了预防、控制健康风险的方法,为儿童健康成长带来了直接的影响。如此“实用”的科研成果,正是“转化医学”的价值所在。
接下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将跨上更高的平台。
2017年1月2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设置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的函》正式印发,明确将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为主体设置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为联合主体设置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共同构成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根据上海市政府上报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建设方案,未来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将承担全国或区域性疑难危重疾病诊治,带动全国或区域内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协助制定我国儿童重大疑难疾病的诊疗指南和行业规范;组织开展儿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培养临床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建立儿童重大疾病监测系统,确定儿童健康问题研究的学科发展方向,从国家层面组织国际顶尖水平的临床医疗与科学研究合作,推动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从而引领我国儿童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
分享,从受人玫瑰到予人玫瑰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是一家因公益精神而诞生的医院,现在,它又以博爱、公益的精神,将优质的医疗资源分享出去,带动基层医疗机构和偏远贫困地区共同提高儿科医疗服务水平。
2016年2月,“上海东部儿科医疗联合体”成立,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联合浦东新区和奉贤区区域内的56家医疗机构组成联合体,逐步实现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放心看好常见病。
儿联体运行两年多后,浦东地区提供儿科服务的社区增加近2.7倍,累计分流诊治社区咳喘患儿超过5500人次。同时,通过“请上来,沉下去”,培养基层医护人员162人,基层宣教500多场,全面带动基层儿科医护人员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级、基层医疗机构儿科门急诊量增加,儿联体成员单位正在越来越多地承担区域内儿科的诊疗,我们的辐射带动作用已经初见成效。” 院长江忠仪说。
儿中心最先以儿童最常见的慢性病——儿童哮喘的管理为切入点,携手浦东奉贤的4家综合医院和 14 家社区医院,统一给基层配置肺功能检测、雾化设备、增配儿科常见病药物,并在基层卫生中心挂牌名医工作室,使每位社区全科医生背后都有一个三甲团队给予专业支持。为确保在社区开展儿童哮喘管理的同质化,儿中心的呼吸科还开发了 “哮喘无忧 ” 手机 app 患者端和医护端,该项服务已深入到浦东的泥城镇、合庆镇和奉贤的奉城镇等远近社区,覆盖超过浦东三分之一的地域。
2008年,浦南医院儿科正式委托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管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浦南医院儿科病房分部揭牌,这也成为浦东地区儿科医联体的早期雏形。每周,儿中心专家都会专门安排时间前往浦南医院。目前,虽然儿中心浦南儿科分部只有8名医师,但已全面开展儿科门急诊、病房、新生儿急救等医疗服务,发挥着重要作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用长达10年的努力,帮助二级医院树起一块百姓身边的儿科服务品牌。
在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儿中心的专家定期主持儿科临床工作讨论并分享疑难和危重病例,指导诊疗思路,规范用药习惯,加强科内学习,不断更新知识。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从未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
早在2002年,为响应中央提出的“开发西部”的号召,时任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院长的沈晓明同志提出关注我国西部、东北地区儿科医疗发展的现状,并帮助其发展,设立了“西部、东北部地区儿科医师和护士培训”项目。“西部培训”项目的理念是“培训培训者”,学员到上海接受为期一年的医疗培训后,回到当地发挥培训者的作用,至今,“西部培训”项目已经持续了17年,为西部、西南、东北地区培养了近400名儿科骨干。
2016年,一个新的、面向西部的项目启动。在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的创导下,国内学术界12位院士捐赠并发起成立了“院士 博爱基金”,旨在重点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儿科诊疗水平。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上海作为国家级医疗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儿童重大危重疾病诊治技术的领先水平,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被授予“院士 西部儿科培训项目定点医院”。
今年5月8日是第71个世界红十字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儿童专科医院荣获“丝路天使”奖牌,儿中心张海波教授、刘锦纷教授、高伟教授、姜磊医生荣获“丝路天使”奖章。
由中国红十字和阿富汗红新月会共同发起的人道救助计划“天使之旅——‘一带一路’大病患儿人道救助计划阿富汗行动”,关注的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生需求,在阿富汗针对0至7周岁儿童开展先心病筛查和救治行动。
儿中心应中国红十字会特邀,作为行动的医疗专家组组长单位,于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积极参与慈善手术救治工作。张海波教授、刘锦纷教授以高超的技术与医疗队员一起共同为46名病情复杂的阿富汗先心病患儿成功实施纠治手术,为孩子和家庭点亮生命的希望。
“首次”“首创”“最新”“领先”“唯一”……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0年的历程上,上面这些词语高频率地出现,为20岁的履历留下光彩的记录。当初在这家医院中发生的变革和创新,在后来的20年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医疗机构的服务品质和服务理念。江忠仪认为,尽管中国儿科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对比发达国家的儿科医院中体贴的服务、精准的治疗,中国儿科还有较大差距。
中国病房的改变,仍在路上。
※z6尊龙旗舰厅的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