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新的旅游“打卡地”-z6尊龙旗舰厅
近年来,“进藏旅行”悄然出现了一个细微变化:除了将布达拉宫、冈仁波齐山作为“必去地”之外,还有一部分游客开始青睐于西藏自治区的工业遗产,开始将这些工业遗产地作为“网红打卡点”。
去西藏看工业遗产,似乎有点不可思议。正因此,西藏的工业遗产也被赋予了神秘、趣味的吸引力。当然,文旅产业与工业遗产相结合,这并非新鲜事物,但当雪域高原之上呈现出工业遗产这一文旅景观时,则难免给人以强烈的“混搭”之感。就大多数人而言,西藏自治区神秘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历史风物,才是其最吸引人的文旅符号,工业遗产这个似乎只属于大城市的都市景观,似与西藏这片土地无缘。
但事实上,今日西藏的工业遗产,恰是西藏自治区七十年来发展历史的缩影,见证了西藏自治区从一个完全没有工业化的农耕地区向一个工业化门类较为齐全省份的现代化转型,可以说是从农牧时代向诗与远方过渡的历史见证。
从“不知电为何物”到全国电力工业遗产重镇
工业遗产是工业化的产物,只有工业化到一定程度了,才会有工业遗产。今日浪漫的诗和远方,恰是工业化峥嵘岁月所留下的痕迹。
西藏在和平解放之前所实行的农奴制度,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地方政权由上层僧侣贵族势力所把持,经济水平极度落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工业化是一个地区现代化的标志,社会主义工业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在1954年9月的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庄严指出:“我们的国家正在向着工业化的目标前进,正在向着社会主义的目标前进。”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世界人数最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大到一个省份、一座城市,小到一个村落,都不能掉队,更何况西藏这个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自治区?
和平解放之前,这片圣洁的高原之上仅有一座125千瓦的小型水电站,专供布达拉宫和少数贵族家庭使用,即使是这么一点电力,也因管理不善、设备老化,最后被迫停运。1951年和平解放时,西藏绝大多数地区基本处于“不知电为何物”的状态,当地居民靠酥油灯、火把照明。
自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随着纳金电站、夺底电站、羊八井地热试验电站等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电站建成投产,西藏电网装机规模不断扩大。
当中,以正式兴建于1958年的纳金电站最具有代表性。这个被中央人民政府列为“二五”计划电力建设重点工程的电站,是全国援藏支持西藏自治区工业化发展的缩影。作为一个“众筹”的重大工程,当时来自全国16个省市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参加了水工建筑物施工及设备安装工作,从鞍山、上海等地调来大批钢材、水泥及设备,重庆柴油机厂专门为电站设计、制造水轮发电机组……建设过程中克服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仅仅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在1960年实现了向拉萨市送电的工程目标。
“电线杆子行对行,纳金日夜发电忙,机器响来家家亮,拉萨日夜放光芒呀……”1961年那首风靡全国的《逛新城》,生动地描写了纳金电站建成之后西藏自治区新气象。进入到21世纪以来,西藏自治区的电力工业发展进入到了快车道。昌都金河电站、拉萨直孔电站、阿里狮泉河电站等一批现代化电站先后建成,区内广大农牧民早已告别了点酥油灯照明的历史。
“当圣地点亮一盏盏灯光,雪山上传来光明的歌唱,你把那雄奇的布达拉照亮,为藏家送来灯火辉煌……”当一首脍炙人口的《跨越》唱出了西藏地区“村村通电”之欢乐时,与此同时,“超龄服役”的纳金电站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作为工业遗产的纳金电站,成为了许多进藏游客的“打卡地”。有不少学者建议,纳金电站完全可以改造为西藏水电博物馆,向世人展示我国高原水电领域的艰辛开拓之路。
2019年12月,羊八井地热发电试验设施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名单;2020年12月,西藏自治区的纳金电站和夺底电站又入选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保护项目名单,西藏自治区成为了我国拥有最多电力工业遗产的省份。
从“不知电为何物”到全国电力工业遗产重镇,工业遗产见证了西藏自治区的光明之路,更见证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西藏人民的殷切关怀。
建在水泥厂遗址上的美术馆
尽管西藏以农牧业为主要产业,但是现代工业在推进农牧业发展、提升当地人民生活质量、促进自治区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面,仍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西藏和平解放之后,中央政府、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对西藏工业化问题的态度积极而明确。从1956年起,在中央的支持下,以采矿业为代表的西藏地区现代工业逐渐兴起。在诸工业门类中,水泥生产可谓是西藏自治区的“龙头产业”。
水泥,是人类城市化的重要基础原材料。在青藏铁路通车之前,西藏地区长期交通不便,运送水泥道阻且长,运输成本极高,水泥成了区内的“稀罕物”。水泥供应量不足造成了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缓慢,严重制约了区内道路、桥梁、水坝的施工。在实际迫切需求之下,“就地取材”的拉萨水泥厂应运而生。
自1960年筹建拉萨水泥厂至今,一个甲子的光阴里,水泥产业为西藏自治区基础设施建设、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动力,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化,西藏自治区水泥行业也逐步走向了低碳化、集约化、科技化的创新发展之路。一批生产工艺老旧、产能大的水泥企业,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首当其冲的,就是西藏地区“水泥行业的长子”——拉萨水泥厂。
作为重要红色工业遗产,拉萨水泥厂见证了西藏地区水泥工业乃至基础设施翻天覆地的变化。拉萨水泥厂停产之后,西藏自治区政府并未将其拆除,而是基于保护环境的低碳发展考虑,开始在工厂遗址上筹备自治区美术馆项目,即立足城市更新背景,对拉萨水泥厂进行改造和扩建,从而形成“工业遗产 文创中心”的复合公共空间。
这座建立在海拔四千多米之上的“西藏798”,是人类艺术史上海拔最高的美术馆。可以预见的是,西藏自治区美术馆建立之后,将会引起世界艺术家们的关注。而且,西藏自治区美术馆将突破之前传统地方美术馆的形态,通过对工业遗产内外空间的重新整合、利用,改造成为一个全民众创的艺术空间,当中包括咖啡厅、创意市集、展览区与公共艺术教育区等多个公共区域。
之于大多数人而言,工业遗产艺术区是北京、上海、纽约、悉尼等城市的产物,与摩天大楼、都市商圈与车水马龙相映成趣,而与拉萨这座看似有些遥远,又有一些神秘的“世界屋脊之城”相去甚远。显而易见的是,当传统的车间、厂房、烟囱与大型设备,蝶变为雪山脚下的诗之后,拉萨水泥厂的奇妙转型无疑令人期待且惊艳。据了解,这也是中国省区级美术馆范围内唯一采用工业遗产改造的美术馆。这里不但将会成为西藏艺术收藏、展览的重镇,而且西藏现代工业化之路的发展史得到最大限度的留存与弘扬,让来访者能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与全国各族人民对西藏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关怀与支持,并感受到“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的伟大壮丽。
1960年的拉萨水泥厂,结束了西藏没有水泥厂的历史,而这座建在拉萨水泥厂遗址上的美术馆,将在2021年7月1日建党一百周年这个伟大的历史节点上,又彻底结束西藏自治区没有美术馆的历史。
西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永远是党中央、国务院与全国人民所为之努力的目标。
从农牧时代走向诗与远方
西藏自治区的工业遗产,是西藏和平解放之后的产物,是党领导下西藏地区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见证,更是我国红色工业遗产体系的重要组成。在此之前,西藏并无工业,遑论工业遗产,“逐水草而居”的农牧时代,是当时西藏最鲜明的历史特征。
今日西藏自治区的产业结构虽仍以农牧业为主,但是此时的农牧业的基础已是较为健全的工业化,如牛奶厂、肉制品厂与毛纺厂等等,在保护绿水青山这一项艰巨而又伟大的工作上,西藏自治区显然更需要走在全国前列,因此西藏自治区的产业结构转型任务重、要求高,一批有着光荣红色传统、完成重要历史使命的企业——包括一些农牧企业,必然要走上大势所趋的产业转型之路。
当中,被列入“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与“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林芝毛纺厂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特例。为了支援边疆建设,填补西藏纺织业的空白,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上海市毛麻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千里迁徙至西藏林芝八一镇,从此西藏的第一个现代纺织厂就此诞生。
但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林芝毛纺厂在近年来将朝着“林芝毛纺厂创意产业园”转型,将老厂房打造成为文化创意街区,林芝毛纺厂的转型,意味着告别了“农牧时代”的西藏自治区,开始朝着“后工业时代”华丽转身。
此前,西藏自治区尚无一家工业遗产创意产业园,林芝毛纺厂可谓敢为人先。与之类似的农牧企业还有具有红色传统的拉萨皮革厂,这家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皮革企业,基于区内环保的需要,近年来开始在重庆、广州设立分厂,并成为国际品牌ecco的皮革供应商。有学者呼吁,位于拉萨市郊的拉萨皮革厂旧址,应计划改造为工业遗产园区。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藏式风格工业遗产建筑群,其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将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西藏的工业遗产。
和平解放70周年的西藏自治区,已经基本完成了自身的工业化发展,公路铁路、机场桥梁、供水供电、通信运输、纺织印染等门类齐全。当然也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西藏自治区在培育新动能、改造传统动能、淘汰落后产能上积极担当,捍卫雪域高原的碧水蓝天,使之更具有迷人的魅力。后工业时代远方的诗,在这千米高原之上,将会酝酿出更加灿烂的格桑花蜜。
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工业遗产不同在于,西藏自治区地大物博,较多西藏工业遗产其实处于区内的乡村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之下,这些乡村工业遗产将会成为文旅产业介入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重要对象。这些工业遗产虽然退出了工业生产的历史舞台,但未来必会成为西藏自治区乡村振兴、文旅产业与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与见证者。因此,它们完全可以与时俱进,被打造为与国际接轨的“工业遗产旅游线路”,在更为辽阔的舞台上,还将述说着从农牧时代到诗与远方的时代传奇。(作者韩晗,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此外工信部工业遗产研究所张至善先生对本文研究提出了重要的建议,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