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z6尊龙旗舰厅 封面 > 正文

“创新项链”串起长三角科技高地-z6尊龙旗舰厅

日期:2018-06-15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提示:长三角地区正在加强优势互补,加快创新资源要素合理流动与开放共享,构建一个“不分你我”、资源共享的科技高地。
作者|陈 冰

三角地区,一直是我国科技创新合作活力最强、频率最高、交流最密切的地区之一。以g15、g42、g50、g60高速为纽带,从上海出发,沿途企业如同散落的珍珠,被这条“创新项链”一一串起。随着科创走廊的纵深推进,人才、资金、装置、项目等科创要素在区域范围实现更优配置。


  依托长三角广袤腹地和产业基础,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迈入新征程——2020年,将基本建成以上海为中心、宁杭合为支点、其他城市为节点的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网络,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和创新网络枢纽。

长三角互动频繁

  围绕长三角“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速建成创新型区域”的国家科技战略部署,从2009年开始,长三角地区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就开展了区域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区域科技产业联动发展、区域创新服务系统链接、区域科技惠民示范引领、区域创新政策先行先试等重点任务的布局,在规划对接、战略协同和市场统一等方面联合谱写了一首“协奏曲”,一条连通上海、嘉兴、苏州、南通、杭州、宁波、宣城、湖州等地的国际创新带正在打造。
  一半在浙江省平湖市新埭镇,一半在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浙沪交汇处,坐落着中国第一个跨省市、一体化发展的融合新区、科技新城——张江·长三角科技城。2017年,《深化合作加快推进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建设框架协议》签订。经过近一年的建设,科技城展示中心已具备试运行条件。
  这座面向未来的科技之城,是长三角加快建设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长三角区域的交往互动更是动作频频。
  4月,上海市科委和南通市政府签署了《沪通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及四个子协议,着力在创新集聚区建设、智库合作、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进行紧密合作,打造沪通跨江创新联合体、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生态实践区示范点,进一步推动沪通科技创新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开展合作对接。
  同月,“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成立,来自沪苏浙皖四地三类25家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双创基地结盟,将奏响创新创业联动的强音。
  5月,上海市嘉定区与江苏省苏州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构建“嘉昆太(嘉定、昆山、太仓)”协同创新核心圈,在科技、产业、资源、市场、人才等领域推进同城化谋划、联动式合作和协同化发展。
  除地理上的跨界之外,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的新机制、新途径、新模式也全面铺开。
  在浙江三禾厨具有限公司的制锅生产线上,上海市激光技术研究所所长张杰发现所里沉睡的专利有了“用武之地”。作为一家厨具外贸出口量位居全球第二大的企业,三禾厨具为包括双立人在内的全球40%的锅具做定点加工,其中有一个工艺流程需要翻炒砂石,为锅具表面做毛化处理,三禾厨具之前做这一步一直以人工为主,而上海市激光技术研究所已经有了用激光替代翻砂的现成技术。
  “走出上海,才发现发展空间这么广阔。”张杰说。激光喷涂技术让原本噪声大、粉尘多,工人们穿着厚重防护服工作的传统车间被改造成了无尘的现代化生产流水线,也让这家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提升了一个台阶。 
  江浙皖有各具特色的庞大产业集群,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所长李万表示,任何一个产业链在长三角单个省市内都是不完全的,需要产业上下游合作,这就对长三角一体化提出了迫切需求。“上海技术搭上长三角其他城市的产业优势,就能更好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更大社会经济价值,届时就有可能出现中国制造业突围的机会,涌现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李万说。

通兑通用“创新券”

  长三角地区具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如何更好地打破区域“壁垒”,促进资源共享利用?长三角“创新券”通用通兑,就是盘活区域科技资源的一项生动实践。
  创新券,是由政府免费向中小微企业或创业团队发放的“权益凭证”,主要用来降低中小微企业的研发成本。2016年—2017年,上海进行了新型科技创新券试点,主要针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领域,覆盖技术人才培训、技术战略规划、技术搜索、技术评估和知识产权分析、科技战略研究、竞争情报分析、管理咨询、工程技术咨询等8类,希望激发企业在这些方面的创新需求。上海市科委还借鉴发达国家政府的做法,建立资金池,委托第三方机构——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运营管理科技创新券,每笔兑换无需按计划项目方式走行政流程,政府只做备案,以提高这种政策工具的灵活性、便捷性。

  经过两年试点,总共发放了总价值3000万元的科技创新券,“撬动”了成交总额约12亿元的技术转移和科技咨询服务。今年,上海市级财政对科技创新券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总价值增至8000万元。


  2017年7月,上海市科委、浙江省科技厅、嘉兴市政府三方签订浙沪科技创新券跨区域使用嘉兴试点合作协议,标志着创新券异地消费兑现走上正轨。10月,浙江荣泰科技企业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家在上海异地消费兑换创新券的企业。
  浙江荣泰科技企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高分子新材料制造的企业。企业通过浙江省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申领5万元创新券,在上海成功消费7000多元后,已在当地完成“兑现”。
  公司工程师金丹华说:“以往我们每年花费在产品检测上的费用都要几万元,创新券帮我们减轻了研发成本,并让我们能够对接到上海的高端检验检测服务。”据悉,目前上海已有610家高校、科研院所、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加入嘉兴市科技型企业的研发服务“购物车”,而嘉兴市已有212家企业选择使用上海35家科研单位和机构的3000多次服务,总消费金额462万元。
  目前,上海已先后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嘉兴市、海宁市,以及江苏省宿迁市、苏州市、无锡市国家高新区合作,探索“创新券”区域内通用通兑机制。以苏州为例,2015年到2017年,共有164家上海实验室为1827家(次)苏州企业提供2.9万次服务,服务金额达2980万元。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创新券在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破壁”过程,实际上是企业可选择科技服务资源不断扩大的过程。业内人士认为,以创新券为纽带,长三角地区可以盘活区域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使之加速流动起来,从而担负起协同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重任。

三省一市联合攻关

  长三角区域是我国基础研究资源和投入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上海有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中心,江苏无锡有目前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安徽合肥有磁场强度为地球90万倍的稳态强高磁场实验装置……要在基础研究上有所突破,实现各地的科研资源共享,实现科技人才流动,设立项目联合攻关是必然选择。
  从2004年长三角科技联合攻关计划开始实施以来,三省一市科技部门联手,针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社会公共领域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共立项98项,成效明显。
  2016年发射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就是典型的跨区域科技合作产物——“墨子号”搭载四个有效载荷: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牵头研制量子密钥通信机和量子纠缠发射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研制量子纠缠源、量子实验控制与处理机。科学家们通力合作,引领全球量子科学研究。
  海上风电领域,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南通打造“坐底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针对世界首创的船型所涉及的多项新型技术和关键设备展开深入研究,预期将解决我国海上风电开发和安装施工的实际瓶颈问题,可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上风电施工装备产品的重大突破。
  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领域,上海市科委持续立项支持本市优势科研单位联合攻关,先后突破了pm2.5污染来源解析、臭氧污染成因、霾天气和臭氧污染预报预警调控等关键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并搭建了pm2.5和臭氧来源识别预报和评估调控一体化平台。在此基础上,2014年12月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报工作正式启动,每日对外发布未来五天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报,并在三年间完成长三角“三省一市”90余次可视化预报会商,为2015年苏州世乒赛、2016年杭州g20峰会等系列重大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其中,还重点针对高速路网机动车动态排放空气污染问题支持了预测预警项目研究,重点选取沪浙区域内主干道路作为试验区,对机动车排放对大气造成的污染、pm2.5居高不下的影响开展共同研究,构建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机动车排放污染预警系统,直接服务于区域大气污染预测预报的决策支持和污染控制及其效果评估。
  当下,世界科技竞争风起云涌,量子计算、大飞机、“中国芯”、燃气轮机等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仍然亟待突破。以集成电路为例,上海的研发能力比较强,江苏的封闭测试技术比较强,浙江面向下一代互联网应用的创新实体比较多,安徽有大型科研机构和设施。下一步,长三角将共建共享国家实验室、合力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融合发展。依托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持续推动“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等公共科技基础设施。截至目前,“长三角大仪网”已集聚区域内的2192家单位的27479台(套)(上海11574台,江苏7800台,浙江5991台,安徽2114台)大型科学仪器设施,总价值超过298.61亿元人民币。其中,价值在5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施达17202台(套),仪器总量年平均增幅约5.5%。
  长三角区域的创新资源配置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已被调动起来。
  江苏三美化工有限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发泡剂企业,年销售额10亿美元,然而蒸蒸日上的企业却潜伏危机——目前发泡剂中最节能环保的一种物质五氟丙烷反应率不高,企业找到苏州大学寻求帮助,苏州大学又找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最终使五氟丙烷成品制成率从80%提升到95%。
  技术交易成果的转移转化,少不了科技中介的“牵线搭桥”。上海迈科技一站式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已在长三角地区余姚、太仓、德清等十座城市设立工作站,2016年上海某公司发现了轮胎行业的共性难题脱模剂,经迈科技的技术服务,找到杭州师范大学有机硅国家重点实验室将其解决,最终,高效低价的脱模剂在浙江德清实现量产。像迈科技这样的科技中介,上海已有200多家。
  信息公开也是繁荣技术转移服务市场的重要基础。上海市科委正在联合相关委办局,建设科技成果数据库,计划今年建成、分级公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将在数据库基础上,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获取平台上的信息后,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就可以根据自身专长,从中寻找有望转化的成果,再联系相关单位进行接洽,破解很多科技成果“养在深闺人不识”的痛点。
  此外,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的技术交易服务平台也有望今年建成,相关方案已报证监会,等待批复。这一平台旨在打造以上海为枢纽、辐射全球的技术交易、技术融资服务体系,让技术早期投资人获得资本退出的渠道,也让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成为“技术券商”,获得佣金以外的类似于券商、投行的收益。
  长三角地区正在加强优势互补,加快创新资源要素合理流动与开放共享,构建一个“不分你我”、资源共享的科技高地。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