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z6尊龙旗舰厅 封面 > 正文

废墟上的重塑-z6尊龙旗舰厅

日期:2018-05-09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提示:4月底,《新民周刊》记者回访部分灾区,去了解这十年来那里发生的变化。 十年时间,曾经的废墟上已建起一排排崭新坚固的楼房。重塑“汶川”,不是简单的“克隆”、恢复,新城处处体现出提档升级,重建的过程也创造了世界灾后重建史上的“中国模式”。
作者|应 琛
个匆忙的时代,节奏快到很容易让人忘却眼前刚发生的事,但汶川地震带来的痛彻心扉,这些曾经被重创的城,历经十年,不会忘记。
  十年前,一场8.0级的大地震让10万多平方公里的大地遭受重创。

  2018年4月底,《新民周刊》记者回访部分灾区,去了解这十年来那里发生的变化。


  十年时间,曾经的废墟上已建起一排排崭新坚固的楼房。重塑“汶川”,不是简单的“克隆”、恢复,新城处处体现出提档升级,重建的过程也创造了世界灾后重建史上的“中国模式”。
  对口援建,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独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殊机制,为灾区的重建带来特色鲜明的文化融合——在无锡援建的汉旺新镇,粉墙黛瓦、马头墙,加入了江南水乡元素的建筑风格意外地与这片山清水秀相得益彰;“一铺养三代”,本是广东商人的千年商经,但汶川县水磨镇家家有铺面,形成了前店后居的新格局,在藏羌风情流淌的小镇广场上,黄飞鸿的塑像让人看到了佛山援建者所特有的地方文化;由上海援建的都江堰市“壹街区”里,很多公共设施和居民区融合了上海石库门的设计理念和施工工艺;江油市李白纪念馆、李白故居在地震中受损严重,河南援建者在展示区内新增了“杜甫堂”,续写李杜所代表的源远流长的川豫情谊;在新北川羌族特色商业步行街入口处,山东石敢当与羌族碉楼隔街呼应……
  城市不会轻易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映秀,地震带文化特色旅游小镇

  十年,映秀花开,万象更新。4月26日,记者驱车前往映秀。当年映秀镇经过抢修的生命交通线,如今已建成都汶高速,从成都出发,开车只需一个多小时就到映秀。

  一条高速,也仿佛时空隧道,隧道那头,思绪万千:十年前,地震猝不及防地袭击四川,映秀满目疮痍;而在隧道这头,是十年后的今天,映秀早已涅槃重生,焕然一新。


  重建不是简单复制——地震前,汶川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整体发展水平不高。而旅游,可以说是一个很有活力和发展前途的产业,其服务产业的带动性特别强。在特定的环境下,旅游业是解决民生最广泛、最迅速和最有效的产业。灾后恢复重建中,汶川县选择用旅游来统筹全县整体发展进程,借恢复重建之机实现全县的跨越式发展,创造“灾区变景区”的重建奇迹,对解决民生问题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地震三周年,记者在汶川采访期间,就曾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当时,从汶川县城的西羌文化街,到映秀镇的漩口中学地震遗址,再到水磨镇的禅寿老街,一条很有吸引力的地震带文化旅游线路就已布局成型。
  与地震前的2007年经济数据相比较,2011年除了投资以外,汶川各项经济指标都还没有达到震前的水平,但服务业的增加值却已经超过震前,其中旅游在服务业里面占了很大比重。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汶川县映秀镇考察时说:“我很牵挂这个地方,十年了,这里的变化我很欣慰。”
  在这个富有浓郁藏羌风情的特色小镇上,街头巷尾、餐馆民房插满五星红旗。如今的映秀,已经从沉重的创伤中变成了一座美丽新镇。镇上的东莞大道两旁,分布着大量的餐馆、旅社、商铺,他们以这样的方式,告诉来往的人们,旅游已然成为映秀的主要产业。

  中午11点不到,记者到了博爱新村饭店。虽然还没有到饭点,老板杨云刚一家已经开始忙碌地做起准备。店里陆续来了客人,不少游客都是慕名而来。杨云刚的女儿杨琴一边炸着酥肉,一边说:“总书记来过之后,店里的生意能不火吗?”


  习总书记在映秀考察时,曾受杨云刚的邀请,在店里愉快地参与了炸酥肉和磨豆花,边体验边同一家人交流。现在,小店门口醒目地挂着习总书记当时来访的照片,一旁的电视机里则滚动播放着当时的新闻画面。习总书记磨过的磨戴上了大红花,被摆放在正门口。
   “幸福酥肉”和“带劲豆花”自然成为店里最火爆的招牌菜。春节以来,生意越来越火,一家人忙得不可开交。现在,外出务工的儿女、亲戚都回家帮忙,店里还请了一位厨师,常常要忙到下午三四点,才能吃上午饭。
  春节期间,杨云刚的小店酥肉就卖了快300斤,每天中午店铺里12张圆桌坐不下,就在街对面又摆了4张桌子,这样还要翻4遍台,仅大年初一一天的收入就将近8000元,比去年同期多了好几千元。
  杨云刚也成了镇上的名人,不少游客专门来找他合影。光是记者就餐的期间,还有两三家媒体来找他采访。
  “十年前地震发生后不久,习主席来这里考察抗震救灾情况的时候,我就和他握过手,这次他再来,太匆忙了都没来得及提。”虽然总书记来过,但杨云刚说小店绝不涨价。“客人实在太多的时候,我会建议他们去隔壁饭店吃饭。我们这里每家店的饭菜都很不错,但客人有时候还是愿意等。”
  地震发生时,杨云刚正开着驾校的教练车在路上,他是幸运的,最亲的亲人都平平安安躲过了一劫。地震之后,一家人住进了都江堰的临时安置点,他和儿子向亲朋借了点钱干起了运输。杨云刚说,当时就想着多挣点钱,其他全没了方向。
  2011年春节前夕,由广东东莞援建的新居在东莞大道两侧建成,杨云刚一家和乡亲们搬回了映秀镇,住进了重建的三层小楼里。第一次看到新房时,杨云刚觉得很不真实:“房子大了一倍多,就像城里的精装房一样,拎包入住。”
   “我们这里成为旅游小镇,来的人多了,做饭店生意自然能成。”一番商量后,第二年,杨云刚利用一楼门面开起了饭店,取名“博爱新村”。杨云刚这样解释:灾后重建中,从住房到发展旅游业,都是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实现的,恩情不能忘。

  正如杨云刚所预料到的,这些年,饭店的生意蒸蒸日上,每年都有超过15万元的收入,两个女儿、儿子都相继成家,家里的五口人变成了十一口人。

  一幢幢漂亮建筑,一张张幸福的脸庞,这样的生活已融入了映秀人家的寻常烟火。数据显示,2017年,映秀镇接待游客256万人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8元。2017年11月,映秀镇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
  春节期间镇上的文化名人王程专门为杨云刚的小店撰写春联——上联:不忘初心,汶川正崛起,恩如玉液千家醉;下联:常怀使命,映秀欲腾飞,爱似春风万物苏。横批:感恩祖国。
  杨云刚说,下一步,家里打算将楼上房屋改装出来做包间,店里还要再请几个人帮忙,将生意做得更带劲。

期待再次转型,“汶川三宝”上规模

  与映秀不同的是,在20多公里之外的水磨镇上,记者只看到了三三两两的游客。许多空置的房屋门口挂着转让出租的广告。当地的商户告诉记者,现在是淡季,没什么人,“暑假人就会多了,但总体生意不好做”。


  其实,类似的情况在映秀也曾出现过。地震后的几年,随着地震游热度下降,映秀当初单一的产业规划,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由于映秀镇地处四川汶川县城南部,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相邻,是阿坝的门户,是前往九寨沟、卧龙、四姑娘山旅游的必经之路。这里“闪身游”的情况比较严重,即游客在这里途经一下就走掉了,并不会停留太久或有比较大的消费。
  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汶川县想到,要把发展转移到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方向上,即在全县范围内做康养经济。
  汶川县委书记张通荣说,康养经济是把旅游休闲娱乐与生活的感受结合起来,游客在到汶川的过程中,通过和老百姓交流 ,将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人与土地的情感,人和大自然亲近的情感融为一体。
  “从庄园经济到休闲与观光农业,再加上我们的感恩文化、红色文化,都充实和丰富了康养经济的内涵。映秀会从康养经济着手,做多方面的转型。”张通荣表示,政府还有序地转移了一部分劳动力,“不可能把所有人都留在映秀” 。
  目前,汶川已经形成了以康养游为代表的旅游业、以甜樱桃为代表的特色水果种植业、以水电为代表的绿色生态工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的局面。
  在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汶川灾后重建产业发展情况时,张通荣特别介绍了“汶川三宝”——甜樱桃、脆李子和香杏子,去年一年“汶川三宝”产值就达到5亿元,支撑了全县老百姓70%左右的收入。
  张通荣说,下一步,就是要把映秀镇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速汶川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加快推进康养经济布局落实落地;更加注重脱贫攻坚质量;把“南林北果、绿色工业 全域旅游(康养)”总体思路贯彻好、执行好、落实好。

都江堰,上海味的壹街区

  都江堰市因拥有国内历史最悠久的水利系统、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和国宝大熊猫而闻名华夏。
  灾难性的大地震过去十年后,都江堰人的生活早已回归常态,但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当地人并不想用震区或灾区来形容自己的城市,“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多亏有社会各界的帮助,这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救援人员和解放军在震后一个小时,赶到都江堰,由于都江堰市距四川省省会成都只有30分钟的车程,它是外界救援人员可以赶到的第一个灾区。
  80秒钟的地震使得都江堰全市陷入了瘫痪,通信、交通、电力和供水顷刻中断。60万居民中,3000多人丧生,三分之二的人流离失所。附近一座有着长达2200多年历史的水坝遭到严重毁损。道教诞生地青城山上的许多寺庙和凉亭遭到损坏,其中一座凉亭有着1800多年的历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悲剧将都江堰变成了人类对抗自然的战场。为了使城市重现昔日光辉,由上海援建的89个与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共计200多个建筑单体同步建设。


  壹街区便是上海援建都江堰的第一个功能完整的街区建设项目,也是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市工程中,居民安置规模最大、投入最多、要求最高、功能最完善的项目。它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设计,规划总面积约110万平方米,被称为保留了旧区原貌的海派新城。
  壹街区名字的由来取自“上海、都江堰是一家”和“建造一流社区”之意。文化馆、图书馆、工人文化活动中心……上海人来到都江堰市壹街区还能看到些许“上海风情”。壹街区不仅外表美观、居住舒适,而且在都江堰人手中正在发挥它的配套功能。
  都江堰人“好水”,壹街区在建设时充分利用都江堰的水资源,新建了一个45000平方米的人工湖颐湖,湖水澄清碧绿,湖边杨柳低垂,枝条随风飘拂。不论是当地居民,还是游人都可以顺着平整的栈道环绕颐湖散步,倚栏观景拍照,也可以在湖边的茶座小憩,品茗聊天。
  在湖边卖风筝的摊主王学万告诉记者,一到周末,特别是春天,绿地上满是野餐垫、帐篷,小朋友又唱又跳,天上飞满了各式各样的风筝.“生意火爆的时候,湖边能有15家卖风筝的摊位。”
  在得知记者来自上海后,王学万说:“我们这里就是上海援建的啊,房子质量挺好的。”
  地震之前,原本在家务农的王学万一家住在300多平方米的自建房内。地震后,先在板房住了一段时间,然后和同村的村民一道搬到都江堰。“这套新房总共花了20多万元,其中政府补贴了一点,自己再出一些。”王学万告诉记者。
  生活稳定后,在家闲不住的王学万开始做小生意,在湖边卖起了风筝。每天中午,老伴儿会给他送饭,到了晚上,在文化馆上班的女婿下班会帮忙收摊回家。“就是打发打发时间,不靠它赚什么钱。”王学万说,“现在房价涨了不少,因为这里不仅环境好啊,还有很多公共文化设施。”
  壹街区可以说是都江堰市的文化中心,配套建设了5万多平方米的“两馆三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工人文化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建项目。以都江堰市图书馆为例,原馆在2008年地震中受损严重,由上海市援建的新馆于2011年元月正式对外开放,总藏书量25万册,设置有图书外借室、盲文阅览室、少儿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12个服务窗口,实行全年无假日免费开放,每天开馆12小时,年接待读者约15万人次。
  据介绍,图书馆主体部分,是由原青城造纸厂120米长的大厂房改造而成。“以前这里造纸供人读书写字,现在上海的设计师将这里变旧为宝,建造成图书馆,也算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壹街区 ,处处都能感受到“5·12”汶川地震后,都江堰人灾后重建的坚韧精神。
  2011年5月12日,在汶川大地震三周年纪念日之时,都江堰市抗震救灾恢复重建陈列馆在都江堰市工人文化宫隆重开馆。陈列馆分10个单元,通过大量的图片、实物和动人的故事,全面展示了都江堰市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从悲壮走向豪迈,从崛起走向跨越”的艰辛历程。
  壹街区保留了地震中受损不太严重的7栋厂房建筑、一个烟囱和一座水塔,以此作为汶川大地震的真实见证,同时保护了都江堰的工业遗产,为“壹街区”的发展赋予了历史的内涵。
  不管是地理位置、资源形态还是发展方向,都决定了都江堰无法走工业第一的发展道路。作为成都市的水源涵养地和青城山——都江堰双遗产所在地,也是成都“龙门山旅游产业带”上的核心地带,旅游是都江堰的不二选择。
  震后除了继续发展旅游,壹街区还将大力发展创意产业。距离壹街区不远的上阳大道上,都江堰青年创业“孵化园”吸引着创业青年们的目光。一大批青年创业者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正走在创业寻梦的路上。

新北川,与旧交替谋求蜕变

  从绵阳出发,搭乘中巴车去北川,售票员会特意询问乘客目的地是不是“新北川”。
  2008年5月12日,短短几秒钟的时间,秀美的北川县城被夷为废墟,面目全非。
  据统计,5·12汶川地震使得北川老县城80%、新县城60%以上的建筑垮塌。全县15645人死亡,4300人失踪,26916人受伤。
  北川的灾后重建受到中央高层的高度重视,2008年5月22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重返北川考察时说:“一定要再造一个新北川。”
  在被地震毁坏的数个县城中,北川是唯一一个异地重建的城镇。2008年11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审查通过了北川新县城的选址。温家宝在听取北川新县城规划情况后,提出“安全、宜居、特色、繁荣、文明、和谐”十二字建设标准,提出“要努力把新北川县城建成标志性工程,成为城建工程标志、抗震精神标志和文化遗产标志”。
  北川新县城的选址,位于安昌镇以东约两公里处,新县城取名为永昌镇,寓意“繁荣昌盛”。新县城被定位为“羌族文化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名城”。
  2010年,地震两年之后,山东省援建北川的所有项目竣工。在这一年的9月25日,山东省委书记将一把挂着红花的巨大钥匙交到时任北川县委书记陈兴春手中,至此,新县城整体移交给北川县。
  老北川迁居的灾民,大多数住在新县城西北角的尔玛小区和禹龙小区,也有一部分人前两年搬进了新造的电梯公寓。和普通的小镇居民一样,阳光慵懒的午后,他们习惯围坐在街边的方桌边,打牌、下棋。
  老北川没有被遗忘,走在永昌镇的街头,一些商家的广告牌上,标出了“老北川”的字号,似乎有意提醒着,他们来自哪里。
  新老北川相距约30公里,不到一个小时车程。一端连接着北川的现在,一端是北川的过去,他们分别记录着灾难后的新生与灾难时的毁灭。
  如今,位于曲山镇的老北川,被保护起来,建成了“世界首座以整体保存地震灾难原貌,集见证、展示、纪念、警示、科普、科研等功能于一体的地震遗址博物馆”。
  遗址入口处竖立了三张平面图,记录了老县城在自然力的作用下,面目全非的变迁历程。一张是震前的北川县城、一张是震后的北川县城、一张是曲山泥石流灾害后的北川县城。
  “深切缅怀5·12特大地震遇难同胞”——悬挂在遗址入口处上方的标语格外显眼。废墟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模样,正值五一小长假,参观的游客特别多。有大型的团队,但更多是自驾前来的周边游客。
  行走在北川旧城,道路已经被重新改造,两侧废墟触目惊心。碎石瓦砾、破裂的卷闸门、未搬走的桌椅,遗址中的一切都在显示着那场灾难的巨大破坏力与生命的脆弱。废墟上,随处可见写着“亲人安息了,我们还忍心惊扰他们吗?”和“放轻你的脚步,放低你的声音,给逝者一个安宁”字样的提示牌。
  与白天大量游人参观和凭吊不同的是,夜晚的北川老县城,成了一座空城。地震十年以后,幸存者们更看重在新北川的生活,至于老城的伤痛,则秘而不宣,静静安放在心底。
  作为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继续传承北川的羌族文化,既是这个古老县城的天然使命,也是在新家园寻找精神寄托的方向。可以说,新县城的建设完全尊重民族特色。羊,作为羌族的图腾文化,在北川新县城随处可见。沿着永昌大道一路走去,不同职能的政府机关、医院、图书馆、文化馆以及国有四大银行,全部坐落在羌族建筑之中。

  新建成的永昌小学、北川中学、北川“七一”职业中学等,硬件设施不断完善,教育水平稳步提升。


  记者来到名叫“巴拿恰”的商业街,这是北川最繁华的商业街,在羌语里是“做买卖的地方”。这条街不仅是商业街、城市中轴线,也是北川展示羌族文化的窗口,这里的建筑、装饰上都是浓浓的羌族特色。商业街上做生意的,基本是地震前就生活在永昌的本地人,卖得最多的是羌绣和腊肉,还有打糕、野山菌、蜂蜜等北川地道的土特产。

  夜幕降临,禹王广场上,一场羌族的篝火晚会如约而至。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在歌舞声中,感受羌族风情,体验地道羌族美食。


  这十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灾后重建红利消失等挑战,北川始终保持定力,推动产业升级、经济提质增效。十年间,泛美航空、跨湖大桥、开茂水库等重点项目在北川落地实施。到2017年年末,北川城镇化率为39.8%,比2007年提高21.54个百分点。北川新县城先后荣获国际区域与城市规划协会(isocaup)最佳范例奖,国家5a级景区、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园林县城、首批全国防震减灾示范县等称号;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97个,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新北川是崭新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座新城还是显得有些人气不足。一些新北川居民也对记者表达过类似感受,他们希望当地旅游业能够让城市真正繁荣起来。
新北川还在成长、发展与蜕变,它还需要时间。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