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机到互联网-z6尊龙旗舰厅
阅读提示:世纪之交,网恋大行其道。广为人知的一句话是——电脑那头,你甚至不知道跟你聊天的是不是一条狗。如今,“网恋”一词都快成明日黄花了。想要知道互联网那头跟你聊天的是谁,只需打开视频聊天。
记者|姜浩峰
“微机”,一个改革开放后曾经走红的词汇,如今渐渐没什么人用了。回首往昔,1980年代,北京、上海的一些中小学校开始配备微机室。
所谓“微机”,亦即“微型电子计算机”的简称。如今的人很难理解——缘何笨头笨脑有个黑白显像管电视屏的大电脑,会被人称之为微机呢?它到底“微”在哪里?比起手机来,这玩意儿可是巨大得多了。
通过如今的平板电脑,还真能一下就搜出答案来——“微型计算机简称‘微型机’‘微机’,由于其具备人脑的某些功能,所以也称为‘微电脑’。微型计算机是由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体积较小的电子计算机。”
显然,“微机”是相对于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诞生以来的巨型机而言。一个显示器、一个机箱,外加键盘,就体积来说,比安装在几间大房子里的巨型机简便得多。然而,1980年代所言“微机”,其计算功能比现如今任何一台智能手机都要差得多。
回首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从微机到平板,中国人的生活中,个人电脑从无到有,再到须臾不可分离……
从神秘的“苹果”到自行组装
“我们上世纪80年代末上中学的时候,学校有微机室。每周都有三节微机课,其中有一节课是在微机室上机操作,其他两节课,由老师在教室里教我们basic编程。”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晓韬如是说。
业余在开放大学某区教学点教计算机课程多年的晓韬回忆,当年自己所就读的中学开设微机课,却没有专门的计算机老师,而由数学老师顶岗。师生进出微机室,要脱了鞋子,换上专门的拖鞋。“毕竟那些apple ii电脑很珍贵,据说不能沾染了灰尘。万一坏了,对国家,对学校就是重大损失。”那些电脑的存储设备采用外接,用的是5.25英寸便携式软盘。它被封装在一个硬质塑料壳内。塑料壳上有防尘的金属保护罩,然而仍有同学不小心把软盘弄脏。万一弄脏的话,就不能插入电脑,否则就会产生硬件故障。
晓韬的同学小张家底殷实。晓韬记得,小张家住在独栋的老式小洋房里。1990年代初,小张家就添置了一台pc,亦即个人电脑。那可是比apple ii更先进的ibm。晓韬记得, 1996年以前,他的同龄人中唯一一位拥有pc的朋友就是小张。
说来也怪。苹果自apple ii之后似乎陷入僵局。在1990年代末,晓韬重回母校,再次进入微机室的时候,已经见不到苹果电脑了。“那时候,清一色的ibm。”
神秘的苹果品牌似乎一去不复返,直到1997年史蒂夫·乔布斯回到苹果,苹果才又不断推陈出新,再创辉煌。
在苹果缺位的时间段里,ibm似乎是电脑迷们比较宠爱的品牌。知乎网友“蓬岸dr.quest”回忆,1990年代中后期,处理器能力远高于286和386的英特尔486电脑大面积进入中国。不过那时候,“蓬岸dr.quest”最先接触的是步步高学习机,对于英特尔,他只有羡慕的份。
那时候,中国本土品牌的个人电脑也已经问世。1984年,柳传志等11名科研人员,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的投资,在一间传达室里创办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这就是“联想”的前身。一群完全不懂市场的创业者,从计算所得到人事权、财务权和经营决策权,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艰难起步。
1990年代末,互联网开始普及。谁家的pc如果没有装上“猫”,亦即调制解调器(modem),就无法拨号上网。
“就算这台电脑的配置很高端,也算很土鳖了。”晓韬说,他买的第一台pc是二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是个网吧老板。那时候别看是开网吧的,他那网吧上网用的也是‘猫’,需要电话线上网。1999年的时候,网吧老板更新换代,要处理一批电脑。我就赶了个潮流买下了一台二手电脑。当时一台类似的新电脑要一万多块钱——那时候上海的房价平均不过每平方米三千块钱。我买下那台网吧用的赛扬处理器的旧电脑,花了3500块钱,相当于我两个月工资呢!不过后来流行双核处理器,我又有了点儿积蓄,于是在2006年换了台液晶屏、双核处理器的海尔电脑。”
晓韬所买第一台电脑,尽管来自网吧,但网吧在最初采购的时候,仍采用了组装机模式。原因无它——便宜。
1990年代中期,在北京的中关村,在深圳的华强北,类似的电脑组装摊位多如牛毛。
如今的京东老板刘强东,就曾经是中关村的电脑贩子一枚。1998年6月18日,刘强东在中关村创业,成立了京东公司,代理销售光盘、磁盘之类产品。那时候,中关村一带的四海市场还没有拆掉。到1990年代中后期,四海市场除了临街最大的几个门脸被海信电脑、八亿时空、国合电脑等一些当时的二线品牌电脑所占据外,更深的胡同里面则分布着数量众多的盗版光盘贩子。
在上海,类似的市场有徐家汇的百脑汇,更低端一些的则有位于苏州河边的三官堂桥电子市场和虹口、闸北交界的虬江路电子市场。许多“70后”“80后”的记忆中,都有在那些地方淘软件光碟和组装电脑的桥段。
这段往事很快成了回忆。随着笔记本电脑性价比逐步攀升,如今,个人台式电脑已经几乎没有太多竞争力了。2010年以来,平板电脑异军突起,在许多行业已经替代了笔记本。如今,就连一些小学生做作业,也需要在平板电脑上完成。当然,如今的平板电脑,可以随身携带,无论是办公、娱乐、学习,都集于一身。回首将微机视为神秘之物储之于微机室的年月,再回首拿着十字螺丝刀自行组装台式电脑的年月,如今已人到中年的晓韬不觉莞尔。
网上相逢终于知道那头的你
比起能到电子市场买硬件自我组装电脑的小伙子们,许多姑娘当年读过一个课程——计算机应用能力中级。这门课程曾被纳入“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工程”。课程主要为介绍pc机基础知识,亦即文字处理软件中文microsoft word7.0中文操作系统、windows95、拨号上网软件internet explorer4.0和电子邮件的收发,以及演示文稿制作软件中文microsoft powerpoint97。
2000年,世纪之交。已经在某区业余大学教授这些课程的晓韬,忽然感到自己当年读的basic编程之类,没什么用了。“奔腾电脑上,不需要这些最基础的电脑知识了。”晓韬说,“尽管对计算机专业的人士来说,编程还是必须的课程,且程序员等职业越来越专业,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电脑使用只会越来越简便。”
确如晓韬所言。1987年,当北大钱天白向德国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的时候,大多数国人尚不知互联网为何物。1994 年,中国第一个全国性 tcp/ip 互联网建成时,固定电话尚未普及进家庭。
1998年,迎来中国互联网时代第一个高潮之际,蔡智恒的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问世。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痞子蔡在网络上邂逅女孩轻舞飞扬,在bbs一来二去的网上聊天后,他们见面了。再后来,轻舞飞扬不辞而别。最后女孩因病去世。
世纪之交,网恋大行其道。利用pc机在网上聊天,之后在网下约会,成了年轻男女交朋友的重要选项。
不过,在一些人成功通过网恋找到另一半的时候,不乏有人调侃:“所谓网恋,就是一根电话线,两颗寂寞心,三更半夜里,四目不相见,十指来传情。”还有人说:“所谓网恋,就是电脑和电脑诉衷肠,键盘与键盘说情话,鼠标和鼠标谈恋爱。”更广为人知的一句话则是——电脑那头,你甚至不知道跟你聊天的是不是一条狗。
不过,世纪之交的时候,一些如今的互联网巨头、大公司,已经开始为人所知。那个时期涌现的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以及阿里巴巴,都活到了现在,且活得很好。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已成为互联网业界知名企业,马云、马化腾等也成为许多年轻人崇拜的偶像。
“回过头来看,it作为一种新兴行业,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非常‘高大上’的。”晓韬说,“大家印象里,这帮人都是硅谷、中关村里头的精英,他们能聚集在一起倒腾出一些改变人们生活、工作的高科技产品。”
it兴起之初,电脑游戏和电脑科技吸引了许多年轻人进入这个行业,可是一旦进入行业就没有那么好玩了。为了应对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技术,他们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工作压力巨大。这些工作者每天对着电脑十几个小时,慢慢地,人们心目中“高大上”的人士就变成了与世隔绝、不修边幅的“it民工”“宅男”,或者说是“程序猿”。
当然,也因为包括it人士在内国人的努力,中国早已成为互联网大国。在2004年,联想收购了ibm公司全球pc业务。之后,中国it企业开始走出去。
2013年以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更多为世人接受,中国it互联网企业“走出去”,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产业、企业融合发展,正在成为“一带一路”的新亮点。数字经济时代下,it设施已经成为和水电、交通等同样重要的基础要素,各行各业、各国经济发展都离不开it设施支撑。这也是传统it企业发力的方向。比如“走出去”的浪潮集团,近年来就为越南、印尼、埃及、南非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训了上万名技术专家和官员。
而在中国国内,互联网产业勃兴依然。2017年8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态势暨景气指数报告》。报告披露,截至2017年6月,中国光纤宽带占比超八成,超越日本和韩国,成为全球最高;4g普及率高出全球均值一倍多;互联网企业规模快速扩张,营收逼近电信业。
目前,我国网络速率已全面进入10m时代。截至2017年第一季度,我国固定宽带网络平均下载速率达到13mbit/s,高于全球平均水平(7mbps),是2014年的3倍。从区域情况看,全国已有17个省级行政区域固定宽带平均下载速率超过13mbit/s,上海、山东、北京、辽宁、江苏排在前五位。移动宽带用户使用4g网络访问互联网时的平均下载速率达到12.4mbit/s。
在带宽继续扩容的情况下,中国的网费却连续6年下降。使用手机视频聊天,成了简便容易又便宜的操作。如今,“网恋”一词都快成明日黄花了。想要知道互联网那头跟你聊天的是谁,只需打开视频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