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房企阳光城的成功秘笈-z6尊龙旗舰厅
2019年是个好年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渐实现。而中国企业也站在了“奋斗新时代”的高起点。
2019年对于楼市而言仍是调控年。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9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当前经济工作,其中针对房地产的内容是:“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的长效调控机制。”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提供“美好生活”的房地产企业在2019年的表现就显得尤为重要。在3月财报季集中发布过后,《新民周刊》选取了其中一家作为解剖样本——阳光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非典型”房企,阳光城从2012年的20亿元,到2015年的200亿元,再到2018年的1600亿元,发展速度十分惊人。
据悉,阳光城将2019年销售目标锁定在1800亿元,并提出坚持聚焦一二线城市、刚需改善产品的总体策略,同时进一步深化区域和城市布局。《新民周刊》在2019年的这个春天走进阳光城,希望挖掘出这家企业高速发展背后的原动力。
效仿陈嘉庚的林腾蛟
想要了解阳光城如何成为今天的地产千亿房企,就要探寻它最初的样子,因为一家企业的基因,往往在成立之初就已确定。
在2012年把公司管理总部从福州搬到上海之前,阳光城在中国地产界并不起眼,而它已经在福建区域深耕了17年。
如果有一部中国企业编年史,那么1995年这一年份最浓墨重彩的是互联网大佬的创业故事——31岁的大学外语教师马云创办了“中国黄页”网站,24岁的丁磊从宁波电信辞职跑到广州一家美国数据库软件公司做z6尊龙旗舰厅的技术支持工程,32岁的张树新与丈夫姜作贤创立了瀛海威公司。
其实,1995年对于中国地产界而言也很重要——这一年,27岁的林腾蛟从新加坡留学归来,在福州投资创办了福建阳光集团,第一个项目就是创建了阳光假日大酒店。
有关林腾蛟的家庭情况并没有太多公开资料,作为“改革开放40年40位福建最有影响力企业家”的候选人,难得接受专访的林腾蛟才在2018年透露了一些自己的信息——他并非早年外界猜测的那样出生寒门,从出生那天起就有家族事业在等着他继承。而他却选择了回国,白手起家。为什么要这样?原来,著名爱国华侨、教育家、慈善家陈嘉庚先生是林腾蛟崇敬的偶像。15岁那年(1983年),林腾蛟就立志要做像“陈嘉庚一样成功的中国人”。
因为怀揣这样一个远大梦想,林腾蛟1995年回国创业,地产只是他的实业之一,他还涉足教育和科技等诸多业务。可能一开始就“不专注”做地产的缘故,这也为他今后充分授权给职业经理人埋下了伏笔。殊不知,这样“懂得放手”的企业家精神,让阳光城在不同时期选择了最合适的职业经理人“领跑”。
当然,在把地产业务完全交给职业经理人之前,阳光城经过了17年的“蓄力长跑”,这一过程看似积累缓慢,其实是为后来几年的突然加速做好充分准备。
1996年,林腾蛟在厦门开发了首个项目“阳鸿新城”,还在福州马尾创办了阳光国际学校。此后,林腾蛟探索出一条复合地产的开发之路——1997年,他在福州市中心开发了地产与教育相结合的阳光城小区。这也是“阳光城”的名字由来。
2002年,是林腾蛟回国创业7年后事业的第一次“起飞”——34岁的他成功收购上市公司“石狮新发”,借壳上市,公司后来正式更名为阳光城集团。
管理总部搬迁 充分授权
在2012年以前,大家对阳光城的印象是一家二三线房企——偏居福建一隅,虽然上市了,但在市场上名声并不大。
其实在2012年把总部从福州迁到上海以前,阳光城已经成功把业务触角伸向全国,上海就是其中之一——2004年,阳光城启动全国扩张战略,创建了酒店与地产嫁接的上海天骄大厦。
虽然阳光城“小步慢跑”稳扎稳打,但一向佛系的林腾蛟在2年后叩响了发令枪——2006年元旦,38岁的林腾蛟召开马堡战略研讨会,提出“聚焦地产”的决策。“我们希望能顺应环境、积累财富,以便更好地为教育事业、公益事业作贡献。在这个会上,我们豪迈地提出了2010年地产板块销售达100亿元的目标,而当时销售规模不过2亿。可是到了2010年,销售额只达成40亿元。有人看笑话,但我很坦然,因为组织的进步是明显的。”林腾蛟说。
阳光城集团助理总裁兼营销管理中心总经理陈友锦,就是在2007年的时候因为在乙方的表现十分出色,而直接被阳光城这个甲方“挖”来的。他对《新民周刊》回忆说,那时的阳光城在福州做的豪宅很有名,而当时福州的地产项目,占到了阳光城地产项目的大多数。十几年来,福州公司的占比不断下降,从70%到50%,再到如今的百分之十几。“这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分母不断在做大。”陈友锦说。
陈友锦表示,他进入阳光城的时候,发现这里是难得的“职业化程度那么高的公司”,而且阳光城鼓励员工“直言不讳”,这也让所有人做起事来更加简单、高效。
2011年,在上海财大毕业的福州人徐慜婧也加入了阳光城。如今是董事会秘书的她,对《新民周刊》表示,阳光城从2012年开始全国化布局,发展到现在已经是一家比较有实力的房企。
2012年,是阳光城第二次“起飞”的年份——这一年2月,林腾蛟挖来陈凯,并把阳光城总部搬到了上海。
比林腾蛟小一岁的陈凯,是一位履历光鲜的地产明星职业经理人——毕业于浙江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的陈凯,地产生涯以华润置地为起点,“辗转”于龙湖、复星等多家房企,对战略布局与梳理公司体系尤为见长。
为什么要把总部搬到上海? 徐慜婧透露,因为上海是金融和人才的高地。
“迁都”上海的阳光城,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销售规模从2012年的20亿元迅速增长至2015年的200亿元,三年时间增长近10倍,位列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第29名,成功让阳光城跻身并领跑房企第二梯队。
2015年9月,阳光城制定了“181”目标,即2020年地产板块实现1000亿元产值,而这一目标在2018年就提前实现了。陈凯之后的阳光城,先是由张海民接手2年,然后又交到了朱荣斌的手上。这两人也都是金牌职业经理人,虽然管理风格迥异,但都适合当时的阳光城,可见林腾蛟的选人眼光。
2017年5月,原碧桂园首席财务官吴建斌加盟了阳光城,任职执行副总裁,分管财务、融资和证券等事务。两个月后,林腾蛟又从碧桂园挖来一名大将——原碧桂园联席总裁朱荣斌来担任阳光城集团执行董事长兼总裁。
朱荣斌是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硕士毕业,可能是所有阳光城中最懂建筑的一个高级职业经理人。因此,如今的阳光城更注重产品本身,这也就有了“绿色智慧家”的诞生。
绿色智慧家,中国地产的鲇鱼?
朱荣斌刚来阳光城,就定下这样的战略目标:规模上台阶,品质树标杆。他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沉下心来打磨更好的产品,尤其是在提倡“美好生活”的今天,让老百姓住进绿色、安心的房子,是地产人的首要任务。
朱荣斌说,2017年刚进入阳光城就一直思考如何在产品上做出创新,为此已经筹备了一年,终于在阳光城破千亿之后,2018年推出了“绿色智慧家”这一革新意义产品。
对于产品,他有着一股执拗劲。在2018年12月阳光城举办的“绿色智慧 共赢未来”的z6尊龙旗舰厅的合作伙伴大会暨品质战略行动计划上,朱荣斌坦言:“不瞒大家,我自己有鼻炎,对空气质量特别敏感。2002年首次置业,也没条件,装修家具都很简单;2006年再度置业的时候,四年前的家具虽然与新房不协调,但考虑到孩子年纪小,为了避免家具对室内空气的影响,一直没有更换。如今这套房子已经装修了12年,家具使用了16年。今年在考虑是否重新装修,家里展开了大讨论,最后决定放弃,怕二次污染,宁可居住在没有污染的旧居中。这是我家人对居住的基本诉求。”
这些身边活生生的例子,让朱荣斌下定决心要推进这件事。“客户住不到好房子应该找谁?我认为就该找开发商,而不是材料商。这是刚需,行业内没人做,我们就要去做,还要积极推进整个行业都去做。”
在此前阳光城推出的绿色智慧家白皮书上,朱荣斌亲自为这篇文章写序,提到他从业20多年来遇到的一些困惑,比如开发商着力于外立面的高端大气和室内装修的奢华堆砌,房价走高的同时,奢靡之风盛行,但在他的观念中,高端奢华的产品不等于好产品,住宅要回归居住本质。
“公司规模做大了之后,后面比拼的是公司质量谁更强。”朱荣斌坦承,“绿色智慧家”产品成本肯定会高出一些。“现在就是看谁能抢得先机,我判断,未来两年内还会有企业跟进,但阳光城是第一个去做的,会抢得更多市场份额。我们将来所有的精装产品都上,不是仅仅放在高端产品系列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客户单独装修成“绿色智慧家”标准,需要的成本远远高于交给开发商来做。因此,从长远来看,越来越多的客户愿意为“绿色智慧家”买单,也逐步提升阳光城与周边项目的价格差。
为此,阳光城专门建立了健康住宅的绿色材料体系,花了大力气,把所有的材料送到清华大学可持续住区研究中心检测。也就是说,只有符合条件的材料才能进入阳光城的材料库,而这些才有资格用到未来绿色智慧家的精装修房屋中。
而且,工程施工也会影响房屋的环保标准,如何包边、孔是否用凝脂封住……阳光城的要求是最后复检所有“绿色智慧家”的房屋,确保交房的时候就适合入住,而不是要等几个月散味道。
据悉,2019年符合“绿色智慧家”的样板间就会诞生,而大规模交房则在2020年。
光合工程开启百年人才大计
朱荣斌在“绿色智慧家”方面大展身手之际,林腾蛟对于公司愈来愈“无为而治”——他每天坚持5点起床,在同事群里分享庄子和阳明心学,然后锻炼身体,51岁的他平板支撑12分钟不在话下。
而阳光城不仅欢迎高级职业经理人,也在内部培养自己的梯队人才,这就是“光合工程”。
光合工程是阳光城集团打造的关键人才发展体系。通过光(情怀)、水(业务)、土壤(敬业)三个输入,以人才盘点、人人为师、橙知学堂为三大支撑,培养光之子(源起阳光的未来中层部队)、光之翼(外招内融的高潜人才)、光之耀(具有阳光烙印的中层管理者)、光之辉(具备合伙人精神的高层管理者)四类人才,输出能量(培训认证)、氧气(文化认证)实现人才培育体系化运作,持续输出专业型精英人才。
顺势谋发展,逆势练内功,“光合工程”从战略高度对人才进行系统性培养和发展,必将助力阳光城在房地产行业下半场的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实现持续而高质量的增长。
至少从目前的业绩来看,“光合工程”初见成效——阳光城4月25日发布公告称,2019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0.08亿元,同比增长39.6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79亿元,同比增长37.15%。
而根据阳光城2018年的财报数据,公司2018年全口径销售金额为1628.56亿元,权益销售金额为1183.25亿元。当年实现营业收入564.7亿元,净利润39.06亿元。首次突破千亿销售门槛,阳光城算是给投资者交出了一份较为出色的成绩单。
其实阳光城的成功秘笈,林腾蛟早就公告天下——4月12日,他在阳光城的上海总部大厦表示,阳光发展到今天,除了战略之外,更重要的是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道路、制度、文化、流程等。所以,在增强文化价值观驱动力的同时,必须持续学习先进的现代治理体系,不断提升组织能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只有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才能到达梦想的远方。